"别业居幽处":别墅地处在幽独闲静的僻壤,
# 别业:别墅。
"到来生隐心":到这儿你把隐居的生活想往。
# 隐心:隐居之意。清胡其毅《偕王雪蕉先生诣碧峰寺访桔木师不遇》诗:“即此问山路,自然生隐心。”,到来:来到,来临。唐李白《普照寺》诗:“天台国清寺,天下为四绝。今到普照游,到来复何别?”
"南山当户牖":当着窗扉能看到南山的远影,
# 户牖:门和窗。此指窗户。,南山: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沣水映园林":粼粼泮水掩映着园林的风光。
# 沣水:水名,发源于秦岭,经户县、西安入渭水。
"屋覆经冬雪":经冬的残雪仍覆盖在竹梢上,
# 屋:一作竹。
"庭昏未夕阴":太阳未落山庭院已昏暗无光。
# 阴:天色昏暗。,未夕:还未到黄昏。
"寥寥人境外":寂寥的幽境仿佛是世外桃源,
# 人境:尘世;人所居止的地方。唐白居易《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诗:“不与人境接,寺门开向山。”
"闲坐听春禽":闲听春鸟声能慰藉你的愁肠。
# 春禽:春鸟。《宋书·礼志一》:“春禽怀孕,蒐而不射。”
祖咏(699~746),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题咏别业诗。描绘了苏氏别业地处深山的清幽环境与园林景致,体现了在此境中身心忘俗、油然而生的归隐之情。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颔联中“终南山”为远景,作为别墅的“门窗”,展现山势高峻;“沣水映园林”为近景,写碧波映照园林倒影,远与近相互映衬,既拓展空间层次,又凸显别墅依山傍水的开阔意境。开门见山:首联直接点明苏氏别业位于“深山幽僻处”,且诗人“临幽欲隐”,开篇即交代地点与情感主旨,简洁利落,引领全诗写景抒情的方向。烘托:颈联以“竹覆积雪”“庭昏未晚”的细节,通过春日积雪不化、白昼庭院昏暗的反常景象,烘托别墅地势高峻、环境清幽静谧,强化其远离尘世的超脱氛围,间接凸显诗人隐逸之心的触发缘由。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终南山、沣水、竹林积雪等景物,将清幽的别业环境与“临幽欲隐”的情感融合,如“终南望余雪,沣水映园林”借山水之景自然流露隐逸之心。以小见大:颔联借门窗写终南山远景,借园林写沣水倒影,在近景中融入辽阔山水,用“小景”(门窗、园林)传递“大景”(终南、沣水)的神韵,契合王夫之“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创作理念。
3. 分段赏析
首联两句对苏氏别业的清幽宁静进行了概述。首先点明别墅位于深山的幽僻之处,接着表明自己一到别墅便萌生了隐逸之情。叙事简洁明快,开篇便点明主旨。此后,便从不同角度展开写景抒情,对“临幽欲隐”这一主题进行具体阐述。颔联既描绘了近景,也勾勒出远景,各景物相互映衬,更显美妙。高耸辽阔的终南山,仿佛成了别墅天然的门窗。居住在此别墅之人,推开窗户即可饱览奇秀的山色。而从终南山流淌而出的沣水,其粼粼碧波映照出别墅的园林。如此一来,别墅主人便能时常观赏到青山与园林的秀丽倒影。这两句描绘出别墅环境的幽美,依山傍水,境界开阔。其巧妙之处在于运用借景手法,借窗户展现南山之景,借园林凸显沣水之美,在小景、近景中蕴含着大景、远景,这正是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提及的“以小景传大景之神”。颈联聚焦于别墅园庭,通过“竹林上覆盖着积雪,白天的庭院却显得幽暗”的描写,烘托出苏氏别业环境的清幽。“竹覆”“庭昏”两句从远景过渡到近景,刻画别墅园庭。诗人惊讶地发现,遮蔽别墅的竹林仍覆盖着久未融化的白雪,即便尚未到傍晚时分,庭院却已被浓重的昏暗所笼罩。这两句诗用词极为精炼。在春天里,竹林上仍有如此厚的积雪,大白天庭院竟如此幽暗。这般新奇的景色,可见别墅所处地势较高,且周围定有山崖和繁茂的林木阻挡阳光,故而格外清冷与幽暗。尾联两句对全诗进行了总括。“寥寥人境外”,抒发了诗人的感受。身处这清幽的深山别墅中,他感觉自己仿佛脱离了尘世,整个身心融入到空阔的太虚之境,所有的烦恼与杂念都消失殆尽。于是,他安静地坐下,悠然聆听深山中春鸟的啼鸣声。
4. 作品点评
全诗前七句均为静景描写,毫无声息。篇末以诗人闲坐聆听春禽之声作结,以声音传递出春的讯息。
# 景趣幽绝。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谭云:才“生隐心”妙(“到来”句下)!钟云:“未夕”,“未”字生得,有景(“庭昏”句下)。钟云:静(末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蒋一葵曰:似有得者之谈。吴国伦曰:结联有洒乐无边景象。徐中行曰:结别有幽致。徐用吾曰:王维《河北城楼》诗“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平”,与此诗结皆萧洒出尘。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玉遮曰:“生隐心”句有清致。
明李攀龙《唐诗选》
# 起联总冒格。一二平直,三四雄浑,五六精工,七八渊水。五律调法匀称无逾此篇。
清黄生《唐诗摘钞》
# 通篇以“生隐心”作骨,而所以生隐心,则在一“幽”字,故中二联极力写“幽”字。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宛然仙境,使人神思清旷。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王一士曰:前以“幽”、“隐”二字伏根,以下俱描写幽隐。
清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
# 吴曰:中四语极力出奇。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下一篇:唐·杜甫《禹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