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芍药妖无格":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
# 妖无格: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格调不高。妖:艳丽、妩媚。格:品质、格调。,庭前芍药: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池上芙蕖净少情":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 情:情趣。,净:洁净。,芙蕖:荷花的别名。
"唯有牡丹真国色":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
#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花开时节动京城":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 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时节动京城:说明唐代观赏牡丹风气极盛。动:震动,轰动。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托物咏怀诗。描绘了唐代赏牡丹的习俗,通过将芍药的“妖无格”、芙蕖的“净少情”与牡丹作对比,突出牡丹兼具妖、净、格、情的美质,又以“花开时节动京城”展现赏牡丹的热闹景象,表达了对牡丹“真国色”花界地位的赞颂,同时蕴含着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2. 写作手法
侧面烘托:“花开时节动京城一句,通过描写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场景,从侧面烘托出牡丹的倾国之色,展现其受人喜爱的程度。对比:前两句将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与牡丹对比,突出牡丹兼具多种美质,在对比中凸显牡丹的独特魅力。拟人:诗中赋予芍药、芙蕖、牡丹以人的特性,如说芍药”妖无格”、芙蕖“净少情”,仿佛它们具有人格特点,使花卉形象更生动鲜活。
3. 分段赏析
《赏牡丹》前两句,诗人通过对芍药和芙蕖的评赏来衬托牡丹。“芍药妖无格”,将芍药虽妖娆却格调不高的特点写出,“芙蕖净少情”则指出荷花纯洁却冷艳寡情,以此暗示牡丹兼具多种美质,是花中最美者,为后文推出牡丹做足铺垫。后两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真国色”将牡丹的超群姿色尽显,“唯有”强调了牡丹独一无二的地位,是经过比较后的不二之选,“花开时节动京城”从侧面烘托出牡丹因倾国之色而引得京城轰动,人们竞相赏玩,全诗短短四句,借对三种花的描写,运用拟人、烘托等手法,展现出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4. 作品点评
《赏牡丹》是刘禹锡咏花诗中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写作特色鲜明,巧用对比与衬托,以芍药的“妖无格”、芙蕖的“净少情”凸显牡丹的高标情韵,使牡丹形象跃然纸上。“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堪称千古名句,不仅生动描绘出牡丹倾国倾城之貌,更展现出唐人对牡丹的狂热追捧,成为后世形容牡丹之美的典范语句。全诗语言简洁明快,却将诗人对牡丹的赞美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借花言志,含蓄地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为后人研究唐代花卉文化与文人审美提供了珍贵的文学样本。
# 禹锡于贞元末尚未多见牡丹,而今大和中重入长安,牡丹又已不复为新奇之物矣。宜其不能已于咏叹也。
近代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
# 这首诗未采用司空见惯的正面描绘的写法,而是通过其他花卉的陪衬烘托来突现牡丹的‘国色’神韵。
不详聂言之《中国名胜诗联精鉴》
上一篇:唐·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下一篇:唐·王绩《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