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chóu
biǎo
zhàng
zǎo
chūn
zuò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zuò
qīng
xiǎo
lái
shī
bēi
zǎo
chūn
zhuǎn
tiān
chóu
bàn
gèng
jué
lǎo
suí
rén
hóng
táo
huā
nèn
qīng
guī
liǔ
xīn
wàng
xiāng
yīng
wèi
hǎi
shàng
fēng
chén

译文

正当扶病强起之际,忽接来诗为春天的早来而悲哀。因读来诗转添了自己的哀愁,又缘愁而更伤自己的日益衰老。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亦显示出春日的勃勃生机。面对良辰美景我遥念故乡从未中断,想到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风尘满布啊!

逐句剖析

"力疾坐清晓":正当扶病强起之际,

# 力疾:扶病强起。

"来诗悲早春":忽接来诗为春天的早来而悲哀。

# 来诗:指李酬赠之诗。

"转添愁伴客":因读来诗转添了自己的哀愁,

# 愁伴客:犹言愁苦永摆脱不开。客,杜甫自谓。

"更觉老随人":又缘愁而更伤自己的日益衰老。

# 老随人:衰老亦挥之不去。

"红入桃花嫩":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

# 红入桃花嫩:用“入”“归”二字,写出景色之新嫩,亦显示出春日的勃勃生机。

"青归柳叶新":亦显示出春日的勃勃生机。

# 青归柳叶新:用“入”“归”二字,写出景色之新嫩,亦显示出春日的勃勃生机。

"望乡应未已":面对良辰美景我遥念故乡从未中断,

"四海尚风尘":想到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风尘满布啊!

# 风尘:指战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是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初春,是对李都督《早春》诗的酬和之作。开篇因读李表丈的诗引发伤春之情,颔联借伴客的寂寥表达自身衰老之感。颈联描绘出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前文形成反差。尾联因战乱未息、归期无望,进一步深化伤春与伤老的愁思。全诗基调沉郁,却又笔势灵动,充分展现杜甫诗歌的独特魅力与深邃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初春。当时,唐王朝受安史之乱冲击,局势动荡,百姓生活困苦,即便到此时乱局仍未平息,杜甫在漂泊中暂居成都。在此期间,身为杜甫表丈的李都督,写下《早春》诗寄给杜甫。杜甫收到诗作后,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此诗作为酬和。那时的杜甫,贫病交加,又长期远离故乡,面对李都督的诗作,不仅为诗中流露出的悲春情绪所触动,更勾起自身的诸多愁绪,于是将伤春、伤老及羁旅思乡之情,都融入到这首酬和之作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是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题材诗。诗中描绘了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的景色,如清新的空气、初绽的花朵等。通过对早春景色的细致刻画,营造出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知,同时在酬唱之作中,表达了对李都督表丈的敬重与和诗交流之情,蕴含着杜甫在春日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情谊的珍视,展现出诗人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2.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诗人因读李都督的《早春》诗,引发了自己对早春的感受,从而产生伤春之感。首联“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便是这种写作手法的体现,诗人扶病强起,因拜读亲友的来诗,开始对早春有了悲伤的情绪情景交融: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中,诗人将自己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与岁月流逝带来的衰老之感相互融合,情景交织,深刻地表现出了内心的无奈与悲伤。反衬: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描绘了一幅桃花娇艳、柳叶新绿的早春美景,但在这样美好的景色面前,诗人却因自身的漂泊、衰老以及天下的战乱,无法真正享受春天的美好,反而更增添了内心的愁苦。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强烈。以景结情:尾联“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中,诗人由眼前的春景联想到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归期无日,从而更加强化了自己的伤春、伤老以及思乡之情。以景语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与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开篇描绘诗人清晨强撑病体起身,本对春至浑然不觉,却因读李表丈寄来的《早春》诗,骤然引发了伤春之感。此联以叙事起笔,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情感转折。“力疾”二字,刻画出诗人身体的孱弱,在这样的状态下,却被友人的诗唤醒对春的感触,“悲早春”三字直接点明情绪,奠定全诗哀伤基调,也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埋下伏笔。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承接首联的悲意,进一步深化情感。诗人客居他乡,本就孤寂愁苦,而这早春的到来,不但未能带来愉悦,反而如催化剂一般,“转添”新愁。在这忧愁的笼罩下,诗人愈发强烈地感受到岁月催人老,衰老之感如影随形。“愁伴客”与“老随人”对仗工整,生动展现出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对年华流逝的无奈,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为尾联望乡之情做了铺垫。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这一联笔锋一转,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美景。桃花嫣红鲜嫩,那红色仿佛是缓缓渗入其中;柳叶嫩绿清新,青色似是悄然回归枝头。“入”“归”二字堪称神来之笔,赋予色彩以动态,生动地描绘出生命在早春的复苏与萌动。然而,这明媚的春光并非为了烘托喜悦,而是采用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在诗人漂泊异乡、愁绪满怀的心境下,这般美好的春色更凸显出他内心的愁苦与凄凉,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复杂与深沉。尾联“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诗人将目光从眼前的春景收回,思绪转向远方的故乡。“望乡应未已”,既可能是说李都督诗中流露的思乡之情持续不断,也可理解为诗人自身的思乡之念从未停歇。“四海尚风尘”则点明了时代背景,天下仍处于战乱之中,风尘弥漫,归期遥遥无期。在这样的现实下,诗人的伤春、伤老之情与思乡之愁相互交织,被推向高潮。这一联回应前文,使整首诗的情感脉络完整统一,深刻地反映出时代动荡对诗人身心造成的创伤,余韵悠长,令人感慨万千。

4. 作品点评

杜甫的《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是一首情感真挚且内涵深刻的诗作。从情感表达来看,它将伤春、伤老与羁旅思乡之情高度融合,展现出杜甫作为一位饱经沧桑诗人内心的复杂愁苦。诗人以自身的漂泊经历为蓝本,把个体的情感体验与时代的动荡不安紧密相连,使诗中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厚重感。在写作手法上,其巧妙运用乐景衬哀情,如描绘早春桃柳鲜嫩之景,却用以反衬深沉的愁绪,对比鲜明,强化了情感的冲击力。炼字精妙,“入”“归”二字将早春的生机灵动展现,为诗歌增色不少。这首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乱世中个人命运的起伏与无奈,堪称杜甫酬和诗作中的经典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老杜诗“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炼第二字。非炼“归、入’字,则是儿童诗。

元杨载《诗法家数》

# 曰“入”、曰“归”,以起“望乡”,与他人点缀尖巧者别。

明王嗣奭《杜臆》卷四

# “悲”因“来诗”而“添”,亦因“早春”而“添”,镕化入妙。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老杜多欲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字来,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是也。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

宋范晞文《对床夜话》

# “柳青桃复红”,起于谢尚,袭用便成常语,梁简文诗云:“水照柳初碧,烟含桃半红”。乃借烟水以形容其碧,杜云:“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用“归”、“入”二字,写出景色之新嫩,皆是化腐为新之法。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九

# 首句几不知春至矣。忽接来诗,乃悲早春,于是又添出春愁,又因愁伤老。五六略用实笔,言早春之景,非不可娱,无如归期未卜,世乱未靖,此其所以尤不免于伤春伤老也。下半系申上半,通首一气,抒写中有无限曲折。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荀鹤《赠质上人》

下一篇:唐·王勃《春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