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凉恰恰好溪行":傍晚的凉意正适合沿着溪边散步,
"暮色催人底急生":可暮色却好像在催促着人,让人莫名地生出一股急切之感。
"半路蛙声迎步止":走到半路,蛙鸣声似乎在迎接我们,走着走着声音又停了下来,
"一荧松火隔篱明":透过篱笆,看到远处有一点如萤火般的松火在闪烁。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夕凉”“暮色”“蛙声”“松火”等,又融入了诗人的感受,“恰恰好”“催人底急生”。通过这些描写,将诗人在溪边散步时的愉悦心情与周围的景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境。动静结合:“蛙声”是动态的声音描写,表现出夏日夜晚溪边的生机与活力;“暮色”“一荧松火”则是静态的画面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幽远的氛围。动静结合,使诗歌的画面更加生动丰富。以动衬静:“半路蛙声迎步止”,蛙声原本打破了夜晚的寂静,但蛙声突然停止,反而更衬托出周围环境的静谧,让读者更能体会到溪边夜晚的宁静之美。
2. 分段赏析
首句“夕凉恰恰好溪行”,直接点明了时间是傍晚,天气凉爽,适合沿着溪边散步,表达了诗人对此时此景的喜爱。第二句“暮色催人底急生”,“暮色”本是自然现象,但诗人赋予它“催人”的情感,暗示时间的流逝,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这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一种微妙的急切之感。后两句“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描写了散步途中的两个小场景。蛙声的时有时无增添了几分神秘和趣味,而远处闪烁的松火则为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进一步营造出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
下一篇:宋·蔡公亮《一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