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暗红稀春已暮":绿叶渐深红花凋零,春天已经到了尾声,
# 绿暗红稀:花落叶茂,春光将尽。
"燕子衔泥":燕子衔泥筑巢,
"飞入垂杨处":飞入垂杨的枝桠间。
"柳絮欲停风不住":柳絮想要停驻却被风卷起,
"杜鹃声里山无数":杜鹃的啼鸣声中,群山连绵无尽。
"竹杖芒鞋无定据":手持竹杖脚穿草鞋,漂泊无定所,
# 定据:飘泊无依。
"穿过溪南":穿过溪流南岸,
"独木横桥路":踏上独木搭建的横桥。
"樵子渔师来又去":樵夫渔夫往来穿梭,
"一川风月谁为主":这一片山水风月,又有谁是真正的主人。
道教“南宗五祖”之一,全真道“南宗七真”之一
葛长庚(1194~1229?),南宋道士。又名白玉蟾,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琼山道人等,世称紫清先生,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师事陈楠学道,遍历名山。宁宗嘉定中诏赴阙,命馆太乙宫,赐号紫清明道真人。葛长庚是道教“南宗五祖”之一,全真道“南宗七真”之一。心通三教,学贯九流,于佛老秘典及人间所未见之书,无不贯通。善篆隶草书,工画梅竹,能诗文,尤以词名世。清陈廷焯云:“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主要作品有《酹江月·武昌怀古》《仙庐峰六咏卷》等。著有《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罗浮山志》《玉蟾先生诗余》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借暮春时节绿暗红稀、燕子衔泥、柳絮纷飞、杜鹃声声等景象展现了春末的自然画面,又通过竹杖芒鞋独行、穿过溪南独木横桥、与樵子渔师往来的细节营造出清幽闲雅的氛围,抒发了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漂泊的淡然感悟等。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中,以“绿暗红稀”的浓艳春色与“燕子衔泥”的生机画面展现暮春之景,色彩明丽却暗含迟暮之感,为后文哀情铺垫。“柳絮欲停风不住”以柳絮飘泊的动态画面,暗示游子漂泊无依的愁绪,乐景中透出哀婉。“樵子渔师来又去”借渔樵悠然往来的闲适场景,反衬词人“竹杖芒鞋无定据”的孤独无依,以他人之乐显己之哀。铺陈:上片以“绿暗红稀”起笔,通过色彩对比的铺陈手法,直观呈现春末凋零之景;“燕子衔泥”“柳絮欲停”等动态意象的连续铺排,形成由乐景向哀景的自然过渡。下片以“竹杖芒鞋”“独木横桥”等动作细节的铺陈,勾勒游子漂泊轨迹;结尾“樵子渔师来又去”与“一川风月”的动静对比铺陈,强化了无人共赏的孤寂意境。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的主旨在于表现暮春时节落拓无依的羁旅之愁。上片浓艳,下片疏淡。“绿暗红稀”化用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之典,前者突出色彩对比,后者暗示季节推移。绿叶成荫与百花凋零的意象并置,通过“暗”“稀”二字既保留视觉张力,又注入时间流逝的迟暮感,全篇情感基调由此确立,后续乐景与哀景皆由此生发。“春已暮”直点时令,“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以工笔勾勒春日生机,画面明丽如春之颂歌,构成全词唯一的亮色铺垫。然“柳絮欲停风不住”笔锋陡转,借柳絮随风飘转的物理动态,暗喻游子身世浮沉的生存困境,实现由乐景向哀景的自然过渡。末句“杜鹃声里山无数”更以声景叠加:杜鹃啼血的听觉意象与“山无数”的空间阻隔形成双重压迫,将悲情推向高潮。上片通过暮春物候的三重递进——色彩变幻、动静转换、视听交织,完成情感脉络的起承转合,其中”柳絮”句恰成上下片的情感枢纽。下片聚焦游子形象,深化漂泊主题。“竹杖芒鞋”的简陋行装与“无定据”的生存状态互为表里,既呼应上片“柳絮”的飘零意象,又为下文抒情埋下伏笔。“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具体化空间坐标,将抽象漂泊具象为山程水驿的跋涉轨迹。而“樵子渔师”的烟火气息与游子孤影形成镜像对照,反衬出主体“一川风月”难解的客愁——此处”风月”既是实写夜色降临,更暗含时空流转的无常感。结句“谁为主”三字如空谷回响,既收束全篇飘零意象,又与“无定据”“柳絮”形成意象链的共振,在时空双重维度中凝固成永恒的羁旅之叹。
4. 作品点评
全词笼罩着浓厚的时代末落氛围,与南宋后期众多士人的生存境遇高度契合。词中写景皆如丹青妙笔,浓淡相宜:表面欢愉却暗含迟暮色调,悄然渗出悲凉底色;而后乐景旋即转为哀景,以色彩叠加重渲染出浓重的悲愁氛围。虽仅寥寥数笔写景,却精准捕捉羁旅特征,构建出典型环境,烘托出主人公的孤寂心境。全词最终呈现暮春风月、独木横桥、天涯飘泊的图景,整体气韵流转自然,深得传统词境之妙。
上一篇:宋·无名氏《伊州曲》
下一篇:宋·谈羲仲《满庭芳·星宿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