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春山远":江上春日的青山远隔,
"山下暮云长":山下晚霞铺满天际。
# 暮云:黄昏的云。
"相留相送":相留相送时,
"时见双燕语风樯":不时看见成双的燕子在风中的桅杆旁呢喃细语。
# 风樯:桅杆。
"满目飞花万点":满眼是千万点纷飞的落花,
"回首故人千里":回头望去,故人已在千里之外,
"把酒沃愁肠":只能举起酒杯,让酒液浇慰愁苦的心肠。
# 沃:浇。
"回雁峰前路":回雁峰前的道路上,
# 回雁峰:在湖南衡阳市南,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峰势如雁之回旋,故名。相传雁飞至此不再南飞,遇春而回。
"烟树正苍苍":烟雾笼罩的树林一片苍茫深绿。
"漏声残":更漏的声音将尽,
"灯焰短":灯芯的火焰微弱摇曳,
"马蹄香":马蹄踏过,仿佛还留有花香。
"浮云飞絮":像天上的浮云、空中的飞絮般漂泊无定,
"一身将影向潇湘":我孤身一人,带着影子走向潇湘之地。
# 潇湘:潇水和湘水,亦作湘江的别称,在湖南省南部。,将影:带着影子。
"多少风前月下":多少在风前月下的时光,
"迤逦天涯海角":曲折辗转于天涯海角,
# 迤逦:一路曲折行去。
"魂梦亦凄凉":连魂牵梦绕的景象都透着凄凉。
"又是春将暮":如今又是春季将尽的时候,
"无语对斜阳":我默默无言,独自面对着落日的余晖。
道教“南宗五祖”之一,全真道“南宗七真”之一
葛长庚(1194~1229?),南宋道士。又名白玉蟾,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琼山道人等,世称紫清先生,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师事陈楠学道,遍历名山。宁宗嘉定中诏赴阙,命馆太乙宫,赐号紫清明道真人。葛长庚是道教“南宗五祖”之一,全真道“南宗七真”之一。心通三教,学贯九流,于佛老秘典及人间所未见之书,无不贯通。善篆隶草书,工画梅竹,能诗文,尤以词名世。清陈廷焯云:“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主要作品有《酹江月·武昌怀古》《仙庐峰六咏卷》等。著有《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罗浮山志》《玉蟾先生诗余》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离愁别绪的宋词,借江上春山、山下暮云、双燕风樯等暮春时节的凄迷景象,写出了词人与故人相留相送的不舍、别后孤身远游的漂泊之苦。
2. 写作手法
渲染:“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以江、山、暮云等景物,铺展辽远苍茫的画面,渲染出离别时的愁绪;“满目飞花万点”“烟树正苍苍”用落花、烟树,进一步强化伤感氛围。直抒胸臆:“把酒沃愁肠”直接写出用酒浇愁的举动,直白表达对故人远去的不舍与内心的愁苦。比兴:“时见双燕语风樯”以双燕在船桅旁相伴呢喃的景象起兴,借燕子成双的热闹,暗示离别后的孤独,引出对离别的伤感。烘托:“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通过江、山、云、双燕、飞花等离别时的所见景物,层层烘托出离人内心的辛酸与不舍,未直接写“愁”却处处见愁。反衬:以乐衬苦,“把酒沃愁肠”中,“把酒”本有借酒消愁的愉悦期待,却只能“沃愁肠”,酒不仅未消愁,反而更显愁绪满溢。用饮酒这一试图解愁的“乐”行,反衬出愁苦深重到无法排遣的“苦”果,凸显离别后的愁绪难以消解。比喻:“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中,将旅人比作“浮云”和“飞絮”,用浮云的飘荡无定、飞絮的轻盈漂泊,形象地写出主人公在旅途中的漂泊无依之感,表现出离别后独自远行的孤寂与前路的渺茫。首尾呼应:结尾“又是春将暮”呼应开头“江上春山远”,“无语对斜阳”呼应“山下暮云长”。以春暮、斜阳与开篇春山、暮云相照,既收束全篇跋涉与凄凉之感,又让离别的愁绪在循环往复的景致中更显绵长,使词作浑然一体。情景交融:词中“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等句,将离别愁绪融入江、山、暮云等凄清景象,景中含情;“把酒沃愁肠”等句,以抒情句呼应眼前景,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尽显缠绵离情。虚实结合:“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把酒沃愁肠”是实写,描绘了与友人分别时的场景和以酒浇愁的举动,真实展现离别瞬间的情态;“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是虚写,设想前路中回雁峰下烟雾迷茫的景象,暗含对未来旅程的担忧。实写的当下与虚写的未来相映,让离别后的愁绪更显深沉。
3. 分段赏析
上片:“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开篇便以宏大之景入词。“江”“山”“云”构成一幅壮阔的画面,“远”字让春山似无尽头,延伸向远方,暗示着行人即将踏上的辽远征程;“长”字则将暮云的形态展现得绵长悠远,仿佛也在为离别而感伤。“春”字点明时令,本应是生机勃勃、万物复苏之时,却要面临分别,更添惆怅;“暮”字营造出一种日暮黄昏的氛围,在古人诗词中,黄昏时刻常与思念、孤寂等情绪相连。这开篇十字,虽未直接提及离别,却已将惜别的情绪如丝线般细密地织入其中,为整首词奠定了情感基调,展现出高远的意境,也为后文情感的抒发蓄势待发。“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前四字直白地表明送别之事,然而在即将倾诉满腔离情之时,作者却笔锋一转,描绘出“双燕语风樯”的画面。这一画面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化用杜甫《发潭州》中“樯燕语留人”之意。双燕在风中的船桅边呢喃,它们似乎并不知晓人间的离别之苦,仍自在地交流。这里借双燕之景,从侧面烘托出送别人与离人之间难以言说的深情。离人即将远去,送别人满心的挽留之意,都在这双燕的衬托下显得愈发深沉。同时,这种欲言又止的写法,使得文势跌宕起伏,避免了情感的直白宣泄,增加了词的含蓄之美与艺术感染力。“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此三句犹如三个连续的镜头,分别展现不同时段的情景。“满目飞花万点”承接上文的送别场景,是眼前离别时刻所见到的景象。万点飞花漫天飞舞,落花飘零,本就容易勾起人们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伤感,这里更暗示着离别的无奈与凄美,同时也蕴含着杜甫《曲江》诗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愁绪。“回首故人千里”则是想象离人远去之后,回首遥望,故人已在千里之外,空间上的巨大距离瞬间将离别的孤独与思念放大。最后“把酒沃愁肠”,则是别后独处的状态,离人借酒浇愁,试图用酒来慰藉那被离别之愁填满的肠胃,一个“沃”字,将愁肠百结、难以排遣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回雁峰”在诗词中常与归期相关,传说大雁南飞至回雁峰便不再南飞,来年春天北归。这里提及“回雁峰前路”,是设想离人未来的行程。然而,眼前所见的却是“烟树正苍苍”,烟雾笼罩着树木,一片苍茫朦胧之态。这不仅描绘出远方景色的迷茫,更暗示着离人的前路也如同这烟树一般,渺茫难测,归期更是难以预料,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哀伤与对未来的忧虑。下片:“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下阕以三个三字句起笔。“漏声残”中的“漏”是古代计时工具,漏声渐残,意味着夜将尽;“灯焰短”表明灯油将尽,灯光微弱,这两个景象都暗示着作者度过了一个漫长而无眠的夜晚。“马蹄香”则用马蹄尚有踏花余香,巧妙地说明主人公刚刚驻足不久。但随着漏残焰短,新的一天即将来临,又要踏上新的征程,在这简短的三字中,蕴含着无尽的疲惫与无奈,以及对前路的茫然。“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浮云飞絮”自古以来常被用来比喻漂泊不定的旅人,这里作者以此自比,形象地写出自己漂泊无依的状态。“一身将影”中的“将”字,将孤身一人、形单影只的意境进一步深化,有别于常见的表达,展现出独特的语言魅力。“向潇湘”则明确了作者的行程方向,潇湘之地在衡山之南,结合上阕的“回雁峰前路”,更凸显出作者心中雁已回头人仍南下的那种无奈与痛楚。“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多少风前月下”回忆往昔与故人共度的美好时光,风前月下,充满诗意与浪漫,然而如今却已物是人非。“迤逦天涯海角”则是说如今自己漂泊天涯,行程漫长而艰辛。在这种对比之下,如今的孤独与凄凉愈发明显,以至于在魂梦之中,也摆脱不了这种凄凉之感,将离别的痛苦与思念之情推向了极致。“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结尾两句与开篇遥相呼应。“又是春将暮”呼应了开篇的“江上春山远”,点明时间的流逝,又一年春天即将过去,而离别的愁绪却如影随形,丝毫未减。“无语对斜阳”呼应“山下暮云长”,在夕阳的余晖中,作者默默无言,所有的情思都凝聚在那深沉的眼神里。此时无声胜有声,面对斜阳,作者心中的无奈、惆怅、思念等复杂情感尽在不言中,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使整首词首尾连贯,浑然一体,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词以绵密的景物铺陈与灵动的情感流动构建起离愁的深邃意境。开篇“春山”“暮云”以阔大之景蓄势,“远”与“长”的空间延展暗喻离人征程迢递,“春”“暮”的时令交织更添伤别底色,景语中已暗藏情愫汹涌之势。结句“春将暮”呼应起笔时令,“无语对斜阳”以静默的镜头收束全篇,景情交融中,离愁如江河流注,既因景物层叠而愁肠百转,又因气脉贯通而一泻千里,沉郁处见疏朗,深婉处显劲健,堪称融比兴与直抒为一体的离愁佳作。
# 全词情景相融,景中有情,情中见景,语气哀惋,情意凄切,谋篇布局,更是独具特色,首尾照应,风格疏朗飘逸,堪称词人词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主编夏于全《唐诗宋词 第20卷 宋词》
上一篇:宋·司马光《山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