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公壮年值时危":国势艰危时您还正是壮年,
# 明公:对李特进的尊称。
"经济实藉英雄姿":治国重任要由您这样的英雄负起。
# 藉:列入。,经济:经国济民。
"国之社稷今若是":如今国运已到了这种地步,
"武定祸乱非公谁":用武力来平定祸乱,除了您还能靠谁。
"凤翔千官且饱饭":聚集在凤翔的千百官员只能吃饱肚皮,
"衣马不复能轻肥":不再像从前那样跨着骏马,身穿裘衣。
# 轻肥:轻衣肥马。
"青袍朝士最困者":朝廷里最苦的是穿青袍的官员,
"白头拾遗徒步归":我这个白发拾遗回家探亲,只能徒步,没有马骑。
"人生交契无老少":人生交友,讲什么年纪老少,
# 交契:交情,友好投合。交:或作心。
"论交何必先同调":只要真情实意,何必先要同样的兴趣爱好。
# 交:一作心。
"妻子山中哭向天":我的妻儿如今在荒山中对天哀号,
"须公枥上追风骠":我想借您马槽里一匹追风快马,骑上它向家里奔跑。
# 追风骠:快马。,枥:马槽。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诗。也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展现出杜甫对明公(可能指唐玄宗)深陷时局困境的深切忧虑。彼时,明公已至壮年之龄,然而所处局势却危机四伏。杜甫巧妙地以经济困窘之态,隐喻明公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同时又盛赞明公拥有英雄般的豪迈姿态,用以应对这棘手复杂的局面。
2. 写作手法
借代:“青袍朝士最困者”中的“青袍”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青袍”代指官职卑微的官员。在古代,不同品级的官员穿着不同颜色的服饰,青袍通常是低级官员的服饰,诗人借此来表明自己朝士中最困窘者的身份,形象地体现了他的官职低微和生活的困苦,使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处境。直抒胸臆:“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交友的看法,认为交情不在于年龄的大小,也不必事先就志趣相投。这是诗人直截了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体现了他在困境中对于真挚友情的渴望和珍视,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直白、强烈,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想法。虚实结合:“白头拾遗徒步归”写自己实际的徒步归乡的状况,这是实写;又有对未来的期望和想象,“须公枥上追风骠”,希望友人能骑着快马来帮助自己,解救自己和家人于困境之中,这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既反映了现实的苦难,又表达了对未来的一丝希望,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空间。
3. 分段赏析
“明公壮年值时危,经济实藉英雄姿。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祸乱非公谁。”句中体现出,国家社稷的状况正如杜甫所感,他坚信武定,即节度使所掌控的军事力量,乃是消弭祸乱的不二法门,而这份重任,便落在了明公的肩头。“凤翔千官且饱饭,衣马不复能轻肥。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两句,描绘出明公的艰难处境。于凤翔官场之中,众多官员衣食无忧,可明公却身着破旧衣衫,甚至连马匹都没有,生活陷入困厄。在诸多青袍朝士,也就是士人与高级官员里,杜甫觉得最为艰难的,当属如自己这般白头苍苍、年事已高的拾遗者。杜甫极有可能借此暗指自身,只能依靠双脚,徒步踏上归家之路。“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最后两句,则展现了杜甫对人生交情的深刻见解。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不应受限于年龄差距,关键在于彼此能否相互信任。即便妻子在山中为自己的安危担忧落泪,他依然执着地追逐那风驰电掣般的骠马,象征着对理想与抱负的不懈追求。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通过真实的境况和哲学的思考,生动展现了杜甫身处困境时的生活状态。展示了他对时代的思考和对人性的理解。杜甫以笔为刃,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满腔愤怒;同时,诗中对英雄精神的赞美之词,也彰显出他对高尚品质的推崇。
上一篇:唐·李白《桂殿秋·仙女下》
下一篇:唐·李白《猛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