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下":仙女飘然下凡,
# 仙女下:一作“仙家女侍董双成”;侍,《邵氏闻见后录》作“是”,《词综》、《全唐诗》和《历代诗余》作“下”。
"董双成":她是传说中的董双成,
# 董双成:《汉武内传》载,董双成为西王母侍女,善吹笙。
"汉殿夜凉吹玉笙":汉宫的夜晚清凉寂静,她轻吹玉笙。
# 凉:一作寒。,汉:一作桂。
"曲终却从仙官去":一曲终了,便随仙官悄然离去,
# 仙官:《邵氏闻见后录》作“天官”,《苕溪渔隐丛话》作“仙宫”。
"万户千门惟月明":只留下万户千门,唯有明月空照人间。
# 惟:一作空。
"河汉女":那银河边的织女星(河汉女),
# 河汉女:在乐府曲中一般指织女。一作“河汉女主能鍊颜”。
"玉鍊颜":容颜如美玉般温润皎洁,
# 鍊:同炼。《能改斋漫录》和《苕溪渔隐丛话》作“练”
"云輧往往在人间.":她的云车(云輧)常常降临人间。
# 在:一作到。,云輧:仙女所乘之车。軿:指妇女乘坐的有帏幕的车。
"九霄有路去无迹":九霄之上虽有通往仙界的道路,却不见她来去的踪迹,
# 迹:《苕溪渔隐丛话》作“际”。,九霄:仙界。
"袅袅香风生佩环":唯有袅袅香风拂过,传来玉佩环佩叮咚的声响。
# 香风生:一作天风吹。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开篇以“仙女下,董双成”直入主题,点明王母侍女董双成飘然临世。这位传说中以玉笙为器的仙姝,自带神话光晕,为全词奠定空灵基调。“汉殿夜凉吹玉笙”一句妙绘场景:夜幕下的汉宫浸于清凉之中,董双成纤手拂动笙簧,乐音似穿透时空的薄雾,在幽寂中漾起涟漪。“夜凉”二字既勾勒出环境的清幽静谧,亦暗喻时光的悄然流淌,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夜风中浮动的凉意与乐音交织的玄妙。“曲终却从仙官去”笔锋轻转,写尽仙踪缥缈——一曲既终,仙女便随仙官隐入云端,恍若惊鸿一瞥,只留残影于观者心间。此句以动态的“去”字,强化了仙界与人间的时空割裂,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恍惚感。结句“万户千门惟月明”以景语收束,当仙影消散,唯有月光遍洒千家万户,清冷的银辉与适才的笙歌形成鲜明对照,以人间的寂静空茫,反衬仙界的短暂璀璨,余韵在虚实交错间袅袅不绝。下片聚焦“河汉女”(织女)的形象,以“玉炼颜”三字状其容颜如美玉淬炼,晶莹皎洁,超凡绝尘。“云輧往往在人间”则打破仙界的遥不可及:织女常乘云车降临尘世,“往往”二字既见其下凡之频,亦暗示仙凡界限的微妙连通,赋予神话以烟火气的遐想。“九霄有路去无迹”笔调再转,纵有通天之径,却寻不见仙女离去的踪迹,似在诉说仙界的不可捉摸,其神秘莫测如雾里看花,勾动观者对彼岸世界的无尽好奇。结句“袅袅香风生佩环”堪称神来之笔:微风中飘来若有若无的香气,耳畔似闻佩环叮咚之声。词人以嗅觉与听觉的细腻感知,在“无迹”处生“有痕”,于空茫中留余韵,仿佛仙女的衣袂芬芳尚未散尽,其灵动身影仍在虚实之间徘徊。
# 此太白词也。有得于石刻而无其腔,刘无言倚其声歌之,音极清雅。
清吴虎臣
上一篇:唐·张祜《杂曲歌辞·杨柳枝》
下一篇:唐·杜甫《徒步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