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dài
jiǎn
èr
jué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2
shān
jiāng
shēng
xiāng
qīng
juǎn
lián
dài
yuè
huá
shēng
lián
bìng
chuán
shuō
jìn
rén
bié
qíng

译文

黄昏时分,山色清幽,江声寂静,卷起白天遮阳的帘子,等待东方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突然江边并排停泊的两只船上,传来悠扬的笛声,仿佛吹笛人在向远方的朋友诉说离别的情怀。

逐句剖析

"山色江声相与清":黄昏时分,山色清幽,江声寂静,

# 相与:共同,一道。

"卷帘待得月华生":卷起白天遮阳的帘子,等待东方一轮明月冉冉升起。

# 月华:月光,借代月亮本身。,待得:等到。

"可怜一曲并船笛":突然江边并排停泊的两只船上,传来悠扬的笛声,

# 可怜:可爱。

"说尽故人离别情":仿佛吹笛人在向远方的朋友诉说离别的情怀。

# 故人:旧交,老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其一)》是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七言绝句。诗中先描绘山色江声相融、卷帘盼月的清幽之景,后借并船笛声诉说与故人的离别情。写作上,借景抒情,景情交融。开篇两句营造宁静氛围,为后文抒情铺垫;后两句以笛声为引,将抽象情思具象化。此诗以清新自然之笔,在唱和间抒发了真挚的友情与深沉的感怀,尽显其诗歌含蓄蕴藉的风格魅力,展现出黄庭坚对友情的珍视及细腻的情感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黄庭坚收到友人李和甫的代简。彼时他生活平淡,与友人虽未相见,情谊却在文字往来中绵延,于是写下此绝句回应,寄托对友人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唱和诗。描绘了山色江声相伴的清幽之景及卷帘待月的情景,借并船笛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离别之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山色江声相与清,卷帘待得月华生”通过描绘山色、江声以及月华的景象,将诗人内心的情感融入到清幽的景物之中,以景衬情,为后面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氛围,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通感:将无形的“故人离别情”通过笛声这一具体的声音来表现,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更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离情,让听觉与情感相互沟通,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其一)》前两句“山色江声相与清,卷帘待得月华生”,描绘出山色与江声相互交融,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诗人卷帘静候,直至月华升起,此景既展现出环境的静谧美好,也透露出诗人闲适又略带期待的心境。后两句“可怜一曲并船笛,说尽故人离别情”,诗人听闻并船上传来的笛声,以“可怜”一词奠定情感基调,笛声仿佛饱含无尽深意,将诗人与故人之间的离别之情尽情倾诉,借笛声这一意象,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生动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与离别的伤感。

4. 作品点评

《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其一)》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独特魅力。全诗语言清新自然,短短四句便营造出清幽的氛围,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山色江声相与清,卷帘待得月华生”,写景如画,为后文抒情做足铺垫。“可怜一曲并船笛,说尽故人离别情”堪称点睛之笔,借笛声将故人离别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余韵悠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尽显诗人高超的炼句功夫与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是黄庭坚七言绝句中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南堂五首(其四)》

下一篇:宋·释文礼《颂古五十三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