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táng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shān
jiā
wèi
qiān
fáng
zhì
xīn
shū
gèng
yǒu
nán
táng
kān
zhuó
yōu
mén
wài
rén
chē

译文

山居的我割取了众多蜂房的原蜜,幼子新近分畦种植了五亩蔬菜。还有建好的南堂足可以待客,不愁友人的车马停满门外。

逐句剖析

"山家为割千房蜜":山居的我割取了众多蜂房的原蜜,

# 房:指蜂房。,山家:山居的人家,此诗人自指。

"稚子新畦五亩蔬":幼子新近分畦种植了五亩蔬菜。

# 五亩蔬:孟郊《立德新居》诗:“独治五亩蔬。”苏轼《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诗有云:“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五亩非实指。,畦:原指田畦,田垅,此处用为动词,指分畦种植。屈原《离骚》:“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

"更有南堂堪著客":还有建好的南堂足可以待客,

"不忧门外故人车":不愁友人的车马停满门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堂五首(其四)》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山居生活场景:山民割来多箱蜂蜜,孩童在五亩新畦中种植蔬菜,南堂可接待客人,不必担忧门外友人车马频至。主题围绕诗人清贫自足的生活,前两句概括垦殖自给的艰辛,后两句借新堂待客,暗用陈平“门外多长者车”典故,以幽默笔触展现困厄中稍得改善的心境。全诗采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将躬耕劳作与待客之景结合,于清苦中见从容。前两句以“千房蜜”“五亩蔬”凸显生活实感,后两句用典自然,暗含虽贫却乐的达观。作品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安于简朴、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于平淡叙事中见真性情,风格清旷闲适,读来亲切感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堂五首(其四)》由宋代诗人苏轼创作。元丰六年(1083年),他在黄州贬所新葺南堂后即景抒怀写下此诗。元丰三年,苏轼被贬至黄州,初居定惠院,后迁临皋亭(驿)。元丰六年五月,在友人帮助下,他于临皋亭南畔筑三间屋,取名南堂,完工后有感而发创作组诗,此为第四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诗人贬居黄州时生活的七言绝句。介绍了山民赠蜜、稚子种菜及新葺南堂待客的情景,表达了诗人虽处困厄却因自给自足、居所改善而有的悠然自适与达观心态。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末“不忧门外故人车”化用汉代陈平典故,原指显贵者宾客多,此处反用其意,以幽默笔触写南堂可待客,不必为友人频来犯难。典故的使用既贴合新居落成的情境,又含蓄展现了诗人虽贫却乐的达观,增添了诗句的文化底蕴与轻松意趣。

3. 分段赏析

“山家为割千房蜜”,首句写山居生活的甜蜜馈赠。“山家”指当地村民,“割千房蜜”并非实指千箱蜂蜜,而是以夸张手法形容收获的蜂蜜之多。诗人虽贬居黄州,却能得到山民相助,这份朴实的温情跃然纸上,既展现了乡间邻里的淳厚情谊,也暗示了诗人融入当地生活的状态,为清苦的贬谪日子增添了一抹暖色。“稚子新畦五亩蔬”,次句转向自家劳作场景。“稚子”并非专指年幼孩童,可理解为家中晚辈或仆人,“新畦五亩蔬”描绘出开辟五亩菜地、种植蔬菜的情景。“新畦”二字透着对劳作成果的珍视,五亩菜地虽非大片田地,却体现了诗人自食其力的努力。这句诗没有渲染劳作的艰辛,而是以平和的笔调陈述垦殖生活,仿佛在展示一幅自给自足的田园小景,字里行间藏着对简单生活的知足。“更有南堂堪著客”,第三句聚焦新葺的南堂。“堪著客”意为能够接待客人,一个“更”字体现出递进之感——除了山家赠蜜、自种蔬菜的生活基础,如今又有了宽敞的南堂可以待客。这既是对居住条件改善的欣喜,也暗含社交需求的满足。诗人被贬后处境困厄,南堂的建成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扩展,更是精神上的一处栖所,让他在孤寂中仍能维系友人间的往来,传递出逆境中对生活温度的渴望。“不忧门外故人车”,末句化用汉代陈平“门外多长者车”的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陈平显贵后宾客盈门,而苏轼此处说“不忧”故人车,表面是说不必担忧友人频繁来访(因南堂可容纳),实则以幽默轻松的口吻消解了经济困窘的压力——从前居处狭小,可能因招待不周而尴尬,如今有了南堂,便可坦然待客。“不忧”二字看似洒脱,却藏着历经艰辛后的释然:虽仍处贬谪之境,但通过劳作与友人相助,生活已稍得安定,这份达观让诗句超越了单纯的写景叙事,展现出苏轼在困境中随遇而安的人生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东坡此诗,尝题於余扇,山谷初读以为是刘梦得所作。

宋邢居实

# 味在酸咸外。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志行《藤江》

下一篇:宋·黄庭坚《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