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朝代:宋作者:陈与义浏览量:3
zhōng
tíng
dàn
yuè
zhào
sān
gēng
bái
kōng
hàn
míng
qiǎn
西
fēng
chuī
jìn
què
chóu
chù
zhuó
qiū
shēng

译文

夜深了,淡淡的月光洒满了中庭,露水下降,乾坤清澄,银河耿耿。请不要让西风吹尽了沙沙作响的树叶,我恐怕没了它们,到哪里去聆听阵阵秋声。

逐句剖析

"中庭淡月照三更":夜深了,淡淡的月光洒满了中庭,

# 中庭:庭院之中。

"白露洗空河汉明":露水下降,乾坤清澄,银河耿耿。

# 河汉:银河。

"莫遣西风吹叶尽":请不要让西风吹尽了沙沙作响的树叶,

"却愁无处著秋声":我恐怕没了它们,到哪里去聆听阵阵秋声。

# 著:附着,承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夜》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巧妙地将多种景色组合在一起,造句精巧,生动地勾勒出秋夜天空的清朗之美,给人以全新的感受,道出了前人未曾描绘的意境。然而,三、四句却陡然转折,诗人并未落入悲秋的俗套,反而恳请凛冽的秋风不要将树叶全部吹落,否则耳畔将失去那沙沙的秋声。这种故意违背常情的豁达之语,实则是诗人以一种更为隐晦而深刻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中庭淡月照三更”这句诗开篇便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秋夜画面。诗人以“淡月”入笔,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淡”字不仅写出了月光的柔和,也暗示了夜深人静时的清冷之感。而“三更”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之晚,表明诗人在深夜仍徘徊于庭院之中,难以入睡。这种深夜不眠的情境,为后文抒发情感埋下了伏笔,暗示诗人内心有着难以排遣的思绪。“白露洗空河汉明”诗人用“白露洗空”来形容露水的清凉与天空的澄澈,“洗”字生动地勾勒出秋夜天空的爽朗,给人一种清新之感。露水通常在半夜之后才会降临,而降露的天气必定是晴朗的,这与“三更”“河汉明”的背景相契合,足见诗人观察之细致。同时,“河汉明”三字,描绘出银河在夜空中清晰可见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宁静与空旷,使整个画面更加开阔,也为读者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意境。“莫遣西风吹叶尽”按常理,诗人在此处应抒发悲秋之情,然而他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句诗表面上看,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豁达,希望凌厉的秋风不要将树叶全部吹落,以免失去了那沙沙的秋声。但实际上,这种对秋声的留恋,正是诗人故作旷达的表现。诗人故意寻找秋声,唯恐失去引发愁思的秋声,从而巧妙地将内心的愁绪隐藏其中。“却愁无处着秋声”此句紧承上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担心树叶被秋风吹尽后,秋声将无处安放,这里的“愁”字,直接点明了诗人内心的愁绪。然而,这种愁绪并非简单的悲秋之情,而是诗人内心深处难以排遣的复杂情感的体现。诗人通过这种看似豁达实则愁苦的表达,将内心的矛盾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送汪圣锡侍郎帅福唐》

下一篇:宋·林昉《夜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