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ǎn
fèn

朝代:宋作者:王令浏览量:3
èr
shí
nán
ér
miàn
bīng
chū
mén
héng
wèi
gān
shēn
shì
chéng
lǎo
jiàn
tiān
xīn
què
tài
píng
kuáng
shī
hún
kuā
zuì
yǒu
guò
rén
shēng
yān
rán
wèi
lēi
chú
zài
xìn
wàn
míng

译文

二十岁的男子汉面色冷峻如冰,走出家门呵出的白气如同玉虹横贯天空。不甘心这一生默默无闻虚度光阴,期望看到上天的意愿实现,国家迎来太平。狂放起来吟诗,诗句全然是超越世俗的豪言,醉酒之后放歌,歌声也有过人之处。燕然山还没有刻下记功的文字,胡人还在侵扰,但我不信自己不能留下万古英名。

逐句剖析

"二十男儿面似冰":二十岁的男子汉面色冷峻如冰,

# 面似冰:以冰比喻面容冷峻严肃。

"出门嘘气玉蜺横":走出家门呵出的白气如同玉虹横贯天空。

# 横:横亘天际。,玉蜺:指长虹。蜺:同“霓”,虹的一种;古人分虹为雄雌,雄称虹,雌称霓,即今科学上所称之“主虹”“副虹”。形成的原因与虹相同,只是光线在水珠中的反射多了一次,红色在内,紫色在外。,嘘气:喘气。

"未甘身世成虚老":不甘心这一生默默无闻虚度光阴,

# 虚老:虚度光阴而空老一生。,未甘:不甘心。

"大见天心却太平":期望看到上天的意愿实现,国家迎来太平。

# 却太平:返回到太平盛世。却,返回。,大见天心:大:明本作待。意思是等待被君主任用。天心:语出《古文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孙缅《唐韵序》“愧以上陈天心”,原指天的心意,这里指君主的心意。

"狂去诗浑夸俗句":狂放起来吟诗,诗句全然是超越世俗的豪言,

# 夸俗句:超凡拔俗的过人诗句。夸俗:拔乎流俗。夸,通“跨”,跨越。,浑:即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老去诗篇浑漫与”之“浑”,指率意而为的意思。,狂:本义是狂妄,这里含有自信的意思。

"醉余歌有过人声":醉酒之后放歌,歌声也有过人之处。

# 过人声:超过一般人的声音。过人:超过一般人。

"燕然未勒胡雏在":燕然山还没有刻下记功的文字,胡人还在侵扰,

# 胡雏:本于西晋时王衍对石勒的蔑称,这里指的是北辽与西夏。,燕然未勒:《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曾追击匈奴单于,登燕然山勒石记功。“燕然未勒”是说功业未就。燕然,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不信吾无万古名":但我不信自己不能留下万古英名。

# 万古名:流传万古的英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感愤》乃宋代诗人王令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便以独特笔触勾勒出诗人自身的形象与气质。颔联则笔锋一转,直陈其志向,时刻盼望着能获君主任用,以一展身手治理乱世。至颈联,诗人借自身诗句,生动展现出其独特秉性。而尾联更是直接袒露心迹,以窦宪为榜样,渴望能驱逐“胡雄”,于边塞建立赫赫战功,进而赢得万古英名。整首诗情感直露,以质朴且刚劲的笔触,直抒胸臆,却又意蕴深沉,尽显诗人壮志豪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其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雄奇豪放,造语精辟,意境渺远。诗作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或描写社会生活,或抒写政治抱负。写景抒情小诗,清新自然,别具一格。他的史论借古喻今,文笔恣肆。代表作品有《过唐论》《和洪与权逃民》《偶闻有感》等。著有《广陵先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感愤》乃宋代诗人王令所作,一说此诗创作于北宋仁宗皇佑三年(1051)。彼时,诗人于外地担任家塾教师,依靠教书勉强“糊口”,生活过得颇为清贫。一说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北宋中期,国家形势严峻,朝政状况愈发糟糕。朝廷面对辽国与西夏,一味采取退让策略,每年向辽、夏缴纳大量岁币,致使百姓负担沉重,国家积贫积弱的态势已然形成。这一局面令众多有识之士深感痛心。王令长期身处社会底层,生活漂泊不定,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尽管他胸怀壮志,渴望报效国家,却始终没有机会。内心的愤懑无法排解,于是创作了这首《感愤》,借此抒发内心的感慨,表达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言志抒怀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与志向,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体现了诗人在国势艰难背景下不甘平凡、渴望报国的心境,营造出一种奋发激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踔厉昂扬的奋斗精神。

2. 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横”。前半句“二十男儿面似冰”为“抑”,描绘出二十岁本应朝气蓬勃的男儿,却因穷困潦倒而面色冷峻如冰,点明作者当时的窘迫处境。后半句“出门嘘气玉蜺横”为“扬”,展现出诗人如曹植诗中所云“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蜺”般,有着建立不世之功的宏大志向,前后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强化了诗人志向的不凡。直抒胸臆:“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此句直接表明诗人不甘心庸碌无为地虚度一生,直白地表达出渴望得到明主赏识,进而施展抱负,实现天下太平的志向,毫无隐晦地将内心的想法和愿望倾诉而出,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积极进取、心系天下的情怀。用典:“出门嘘气玉蜺横”和“燕然未勒胡雏在”。“出门嘘气玉蜺横”典出曹植《七启》“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蜺”,借嘘气成虹这一典故,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欲建立非凡功业的志向。“燕然未勒胡雏在”运用了东汉窦宪追击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借此表明当时边患未除,胡人仍在侵扰的局势,同时也体现诗人渴望像窦宪一样驱逐外敌、立功边塞的决心。

3. 分段赏析

首联“二十男儿面似冰”,运用欲扬先抑之法。按常理,二十岁的男儿正值意气风发,可诗中的作者却穷困潦倒,面色如冰。此“抑”之笔,既点明作者所处的窘迫境遇,又为后文凸显其矢志不渝之心埋下伏笔。而“出门嘘气玉蜺横”,此句典出曹植《七启》“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蜺”。作者借嘘气成虹之象,表明自己欲建立非凡功业的宏伟志向。且从笔法上看,巧妙地实现了从“冰”般穷困之境,到“气”聚为“虹”所象征的雄杰之志的转换。颔联“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直截了当地彰显出作者建功立业的高远志向。“未甘虚老”,流露出对自身当下处境的不满;“天心”,寓意贤明君主的心意。“却太平”,则清晰展现出作者廓清天下、实现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北宋中叶,国家积贫积弱之态愈发严重,王令对朝廷向辽、夏两国每年输送银帛的行径极为愤慨,如他在《别老者王元之》中所云:“何哉二氏日内坏,不思刷去仍资存?”他满心期盼能获明主征召,以成就一番大业,实现天下太平的宏伟抱负。颈联“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出众的才华。当灵感迸发,诗人率性创作,所得诗句皆超凡脱俗。这里的“过人声”,表面描绘歌声美妙动听,实则指歌声中蕴含着的远大志向与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尾联紧密联系当时的时局,诗人再次坚定有力地申明自己建功立业、矢志不渝的志向:“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诗人满心渴望投身军旅,奔赴边疆建立功勋,尽情施展自己的雄心壮志。此句实际上宣扬了一种主战思想,充分体现出诗人积极抗争的坚定信念。

4. 作品点评

这首以“感愤”为题的诗作,主旨鲜明。诗人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状况,以及对辽、夏采取的妥协退让政策,发出深沉感慨。诗中彰显出诗人决心奋发图强,为国家排忧解难,奔赴边塞建立功勋,以期让天下重归太平的壮志豪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满腔的爱国热忱。整首诗笔力雄健,于豪迈奔放之中又暗藏含蓄。情感表达既豪迈激昂,又不乏深沉蕴藉。诗人直抒胸臆,情感宣泄沉着痛快,颇具盛唐边塞诗的风格神韵,尽显英雄气概与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七言律诗直抒胸意,一吐积压在内心的抑塞不平之气,以及不甘功业无成虚度年华的情怀。诗中既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流俗,希望朝廷见用,施展才干,报效国家,以返回太平盛世,又渴望投笔从戎,效窦宪立功沙场,千古流名。诗篇劲直激扬,极沉雄英爽之致。

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陆耀东《中国历代爱国诗词精品》

# 现代文学作家、原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吴汝煜:诗人渴望投笔从戎,一奋英雄之气,立功边塞之外,博取万古之名,从而沉着痛快地显示了敢作敢为的鲜明个性。

《宋辽金诗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无名氏《失调名》

下一篇:宋·谌祜《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