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ǐ
yuān

朝代:宋作者:王令浏览量:3
shuí
zuò
qīng
yuān
zhuàng
yuǎn
guān
xián
fēi
niǎo
wèi
duō
duān
cái
chéng
xiàn
线
píng
fēng
biàn
便
yǒu
ér
yǎng
miàn
kàn
wèi
xiāo
yīn
dào
ǒu
néng
zhōng
suì
wéi
ān
yáo
cāng
míng
yuǎn
xiào
shā
péng
tuán
ěr
nán

译文

谁制作了纸鸢来使远方景色更加壮观,好像是嫌弃飞鸟的花样不够多端。才凭借着一条线乘风飞去,就有愚人仰头观看。高空应该不太可能到达,偶然能断掉绳子的时候乘势高飞就感觉安逸。旋风没有卷起,苍茫的溟海遥远,纸鸢很是嘲笑大鹏起飞像那般艰难。

逐句剖析

"谁作轻鸢壮远观":谁制作了纸鸢来使远方景色更加壮观,

# 轻鸢:一种风筝。

"似嫌飞鸟未多端":好像是嫌弃飞鸟的花样不够多端。

# 多端:多种样式。

"才乘一线凭风去":才凭借着一条线乘风飞去,

"便有愚儿仰面看":就有愚人仰头观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高空应该不太可能到达,

# 碧霄:蓝天,此处指高空。

"偶能终日遂为安":偶然能断掉绳子的时候乘势高飞就感觉安逸。

# 遂:就。

"扶摇不起沧溟远":旋风没有卷起,苍茫的溟海遥远,

# 沧溟:苍天、大海。,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笑杀鹏抟似尔难":纸鸢很是嘲笑大鹏起飞像那般艰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纸鸢》是北宋诗人王令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开篇以问引出风筝,说其造型多样,胜过飞鸟。接着描写风筝借风而起,引得愚儿仰望。随后笔锋一转,点明风筝难达高空,不过是偶得终日之安。最后嘲讽风筝,自身飞不高远,却嘲笑大鹏展翅艰难。诗人巧用象征手法,表面写风筝,实则借风筝比喻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志短却还嘲笑他人远大抱负之人,揭示出人性中的浅薄与可笑。整首诗语言质朴却寓意深刻,于平实中见犀利,尽显诗人对世间这类现象的批判,展现出诗人不凡的观察力与思想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其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雄奇豪放,造语精辟,意境渺远。诗作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或描写社会生活,或抒写政治抱负。写景抒情小诗,清新自然,别具一格。他的史论借古喻今,文笔恣肆。代表作品有《过唐论》《和洪与权逃民》《偶闻有感》等。著有《广陵先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借写风筝造型多样、乘风升空的景象,揭露其“凭风”而非凭己之力的本质。诗中讽刺了无真才实学却嘲笑他人远大志向的浅薄之人,寓理于物,批判犀利。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将风筝与大鹏对比。风筝“凭一线风”短暂升空,却嘲笑大鹏“扶摇难”;大鹏志在“沧溟远”,需凭自身力量展翅。一“小”一“大”,一“虚”一“实”,凸显风筝的不自量力与大鹏的志向高远,批判了弱者对强者的可笑讥讽。衬托:以“愚儿仰面看”衬托风筝的“壮远观”。愚儿的盲目仰望,既突出风筝升空时的表面风光,也暗指世俗对虚名的追捧。这种衬托让风筝的“得意”与内在的“无能”形成反差,强化了对浅薄者的讽刺效果。

3. 分段赏析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首联以设问起笔,看似疑问,实则是对风筝造型精巧的赞叹:是谁制作了这轻盈的风筝,让它以壮丽的姿态供人远观?它仿佛嫌弃飞鸟的形态不够多样,于是以千姿百态的模样出现在天空。这里的“轻鸢”即风筝,诗人用“壮远观”突出其视觉上的吸引力,“似嫌”二字赋予风筝拟人化的心理,既写出风筝造型的丰富(如鸟、虫、人物等),也暗含对匠人巧思的肯定,同时为后文的讽刺埋下伏笔——外在的华丽或许掩盖了内在的空虚。“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颔联承接首句,描绘风筝借助一线风力腾空而起的瞬间:它刚凭借纤细的线绳乘风而去,立刻引得无知的孩童仰起头来观看。“才……便”的句式,强化了风筝升空的迅速与孩童反应的即时性,“愚儿”一词看似调侃孩童的天真,实则暗指世俗中那些被表象迷惑的人——他们只看到风筝高高在上的姿态,却未察觉其“凭风”而起的本质,如同现实中盲目追捧虚名浮利的众生。诗人以孩童的“仰面看”勾勒出一幅从众的图景,为批判奠定基础。“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颈联笔锋一转,揭示风筝的局限性:它未必真的能凭借风力抵达碧蓝的云霄,只不过偶尔能在天空中停留整日,就自认为安稳无忧了。“未必”二字直接否定风筝的“远大志向”,“偶能”则点明其升空的偶然性——它的高度完全依赖风力,而非自身能力。这两句表面写风筝,实则指向世间那些依赖外力(如权势、机遇)获得短暂成功,却误以为自己具备真本事的人。他们满足于眼前的小成就,沉溺于虚妄的安稳,却不知根基薄弱,随时可能坠落,诗人的讥讽之意渐显。“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尾联以对比手法收束全诗,将风筝与《庄子》中的大鹏作比:风筝连乘风而起、飞向辽阔沧海的能力都没有,却反过来嘲笑大鹏展翅高飞是多么困难。“扶摇”化用《庄子・逍遥游》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代指大鹏的远大志向与雄厚实力;“沧溟远”则强调目标的宏大。而风筝自身渺小,既无“扶摇”之力,亦无“沧溟”之志,却对真正的强者报以嘲笑,这正是诗人批判的核心——自身短浅无能,却讥讽他人的远大抱负,这种无知与傲慢令人可笑。“笑杀”二字充满讽刺意味,直指人性中“燕雀笑鸿鹄”的病态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端礼《武陵春·湖上风光寒食近》

下一篇:宋·王炎《题周功甫总领石溪三亭·雪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