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镜无好面":昏暗的镜子照不出美好的面容,
"恶土无善禾":贫瘠的土地长不出优良的禾苗。
"镜不但自昏":镜子不仅自己昏暗不明,
"损人颜色多":还会损害别人原本的面容色泽。
"地恶根不长":土地贫瘠,禾苗的根就无法生长,
"禾死其奈何":禾苗死了又能怎么办呢。
"必欲识己真":如果一定要认清自己的真实面貌,
"抆镜除埃尘":就要擦拭镜子,去除上面的灰尘。
# 抆:一作擦。
"必欲得善禾":如果一定要得到优良的禾苗,
"易地勤耕耘":就要更换土地并勤奋耕耘。
"安得浪与儿":怎么能够随便地对待年轻人,
"诵口而思身":只是让他们空诵诗句而不思考自身呢。
北宋诗人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其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雄奇豪放,造语精辟,意境渺远。诗作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或描写社会生活,或抒写政治抱负。写景抒情小诗,清新自然,别具一格。他的史论借古喻今,文笔恣肆。代表作品有《过唐论》《和洪与权逃民》《偶闻有感》等。著有《广陵先生文集》。
1. 分段赏析
“昏镜无好面,恶土无善禾”,以“昏镜”和“恶土”开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不良事物对结果的直接影响。昏镜无法呈现美好的面容,恶土不能孕育优良的禾苗,简洁而有力地引出了主题,让读者感受到不良因素的存在及其负面作用。“镜不但自昏,损人颜色多”,进一步阐述昏镜的危害,它不仅自身昏暗,还会损害人的面色。这是对首联中昏镜危害的深化,强调了不良事物不仅自身存在问题,还会对周围产生不良影响,使读者对昏镜的危害有更深刻的认识。“地恶根不长,禾死其奈何”,描述了恶土导致禾苗根无法生长,最终禾苗死亡的情景。“其奈何”表达了面对这种结果的无奈,进一步强调了不良环境对事物发展的阻碍作用,引发读者对环境重要性的思考。“必欲识已真,抆镜除埃尘”,针对前文提到的昏镜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如果要认清自己的真实面貌,就要擦拭镜子去除灰尘。这是从比喻回到现实,寓意着人们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和努力来消除自身的障碍,从而认清自己,体现了诗人对自我认知的重视。“必欲得善禾,易地勤耕耘”,对应前文的恶土和禾苗问题,此联给出了获得好禾苗的方法,即更换土地并勤奋耕耘。这同样是从比喻延伸到现实,告诉人们要改善环境,通过努力来获得好的结果,强调了环境和努力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性。“安得浪与儿,诵口而思身”,由物及人,对年轻人提出劝诫。“浪与儿”表示随便对待年轻人,“诵口而思身”则强调不能让年轻人只是空诵诗句而不思考自身。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年轻人成长的担忧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真正思考自己的人生,体现了诗人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和对年轻人的关怀。
上一篇:宋·洪皓《念母》
下一篇:宋·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