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āng
zhào
zhēng
cháng
xíng
shān
chuān
zài
tiān
fāng
dàn
féng
xīn
rén
mín
wèi
jiàn
xiāng
jiāng
dōng
liú
yóu
cháng
céng
chéng
tián
huá
dōng
shù
cāng
xuān
rán
míng
huì
chuī
xiāo
jiān
shēng
huáng
xìn
měi
shì
shēn
wàng
chuān
liáng
niǎo
què
guī
zhōng
yuán
yǎo
máng
máng
chū
yuè
chū
gāo
zhòng
xīng
shàng
zhēng
guāng
yǒu
āi
shāng

译文

黄昏时暮色苍茫,夕阳的光辉笼罩在我身上。一路行程山河变换,一瞬间就在天的另一方。只是不断的遇到陌生人,不知何时会再见到故乡。大江浩荡东流去,客居异乡的岁月会更长。城市中华屋高楼林立,寒冬腊月里树木苍苍。人声鼎沸的大都市啊,歌舞升平吹拉弹唱。无法适应这华美的都市生活,只好侧身把远山遥望。夜幕四合鸟雀归巢,战火纷飞的中原音讯渺茫。初升的月儿斜挂天边,天空繁星闪烁与月争光。客居他乡自古有之,我又何苦独自哀愁悲伤。

逐句剖析

"翳翳桑榆日":黄昏时暮色苍茫,

# 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翳翳:晦暗不明貌。

"照我征衣裳":夕阳的光辉笼罩在我身上。

# 征衣裳:此指旅人之衣。

"我行山川异":一路行程山河变换,

# 我行山川异:“我行”二句:意谓一路走来经历了千山万水,不知不觉又到了成都这样一个遥远而崭新的地方。

"忽在天一方":一瞬间就在天的另一方。

"但逢新人民":只是不断的遇到陌生人,

# 新人民:新地初睹之人。,但:只。

"未卜见故乡":不知何时会再见到故乡。

# 未卜:没有占卜,引申为不知,难料。

"大江东流去":大江浩荡东流去,

# 东流去:一作“从东来”。,大江:指岷江。

"游子去日长":客居异乡的岁月会更长。

# 去日:一作日月。,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曾城填华屋":城市中华屋高楼林立,

# 填:布满。,曾城:即重城。成都有大城、少城,故云

"季冬树木苍":寒冬腊月里树木苍苍。

# 苍:深青色,深绿色。,季冬: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十二月。

"喧然名都会":人声鼎沸的大都市啊,

# 名都会:著名的城市。此指成都。,喧然:热闹;喧哗。

"吹箫间笙簧":歌舞升平吹拉弹唱。

# 笙簧:指笙。簧,笙中之簧片。,间:夹杂。一作“奏”。

"信美无与适":无法适应这华美的都市生活,

# 无与适:无处可称心。,信:确实。此处有“虽”字义。

"侧身望川梁":只好侧身把远山遥望。

# 川梁:桥梁。南朝梁江淹《灯夜和殷长史》诗:“冰鳞不能起,水鸟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夜幕四合鸟雀归巢,

# 鸟雀夜各归:“鸟雀”二句:以鸟雀犹知归巢,因兴中原辽远之归思。

"中原杳茫茫":战火纷飞的中原音讯渺茫。

"初月出不高":初升的月儿斜挂天边,

# 初月:新月。《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春歌五》:“碧楼冥初月,罗绮垂新风。”

"众星尚争光":天空繁星闪烁与月争光。

# 争光:与之比试光辉。《淮南子·说山训》:“日出星不见,不能与之争光也。”

"自古有羁旅":客居他乡自古有之,

# 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周礼·地官·遗人》:“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郑玄注:“羁旅,过行寄止者。”

"我何苦哀伤":我又何苦独自哀愁悲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成都府》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此诗为杜甫由同谷赴西川途中所作的十二首纪行组诗末篇,记录了诗人举家抵达成都时的所见所感。这首诗真切地描绘出诗人初至成都时喜忧交织的复杂心境。全诗无惊人之语、奇险之笔,仅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娓娓道来,虽明白如话,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思,其风格古朴浑成,颇具汉魏诗歌的遗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安史之乱未平,杜甫举家从同谷出发,历经艰辛跋涉,于年底抵达成都,作为纪行组诗的末篇,此诗即作于初到成都之时,记录了诗人在战乱中寻求栖身之地的真实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行旅的五言古诗。介绍了诗人举家从同谷赴成都的行程,描绘了暮色中的成都景象、城市的繁华与自然的清幽,体现了初到异地的新奇与对故乡的思念,营造了苍茫沉郁的意境,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忧愁、对中原战乱的担忧及喜忧交织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赋:全诗铺陈行程与所见,如“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等,以直白笔墨勾勒景象。比兴:“桑榆日”既指夕阳,又比喻诗人垂暮飘零的处境,兴起羁旅之情;“鸟雀夜各归”以鸟归巢兴发对故乡的思念。情景交融:“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借星空景象,暗寓中兴草创、寇乱未平的忧思,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浑然一体。烘托:诗中以“薄暮至星出月升”的时间流逝,串联起山川、城郭、原野、星空等空间意象,形成立体的意境美。如“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以暮色中的残阳映照征衣,既实写旅途艰辛,又暗喻诗人垂暮飘零的境遇。渲染:“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以夕阳的昏暗色调,渲染出岁暮黄昏的苍茫氛围,奠定全诗漂泊无依的情感底色。“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铺陈成都的富庶繁华,与“中原杳茫茫”的苍凉形成强烈反差,在乐景与哀情的交织中,凸显诗人“虽信美而非吾土”的精神矛盾。

3. 分段赏析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诗的开篇描绘了夕阳西下、暮色朦胧的景象,夕阳的余晖照在诗人的征衣上。这两句既是对眼前实景的描绘(赋),又兼用比兴手法,以“桑榆日”象征诗人垂暮飘零的处境,渲染出苍茫的气氛,自然地兴起了深沉的羁旅之情。​“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杜甫举家远徙,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成都。这句写出了诗人经历山川各异的旅途后,忽然置身于天之一方的感慨。成都富庶繁华,为诗人展开了新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在历经艰辛后找到栖身之地的欣慰之感。​“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刚因遇到新的环境和人民而产生快慰之情,诗人马上又想到了梦魂萦绕的故乡。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故乡,这种对故乡的思念与不确定,让诗人的情感从快慰转为对归期的忧虑,也为后文抒发游子的漂泊之感埋下伏笔。​“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承接上文对故乡的思念,诗人看到大江向东流去,联想到自己作为游子,在漫长的岁月中漂泊无依。滚滚东流的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暗合诗人内心因不知归期而产生的漫长漂泊的无奈与愁绪。​“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此句描绘成都的景象,高大的城池中布满华丽的房屋,虽是季冬时节,树木却依然苍翠。成都的繁华与气候的温和,让诗人的情感又转悲为喜,从对故乡的忧虑中暂时得到些许宽慰。​“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进一步描写成都作为名都的喧闹与繁华,吹箫声与笙簧声交织在一起,展现出成都的热闹与富庶。这种繁华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形成对比,为后文情感的再次转折做铺垫。​“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成都虽然确实美好,但诗人却感到无法适应,因为这里终究不是自己的故乡。他侧身远望河梁,眼神中满是对故乡的思念,体现出诗人内心在他乡的孤独与对故土的眷恋,美好的环境也难以缓解这种思乡之情。​“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以鸟雀到了夜晚各自归巢作对比,而诗人自己却漂泊在外,无法回到故乡。此时中原地区还陷于安史叛军之手,“中原杳茫茫”不仅写出了地理上的遥远与渺茫,更包含着诗人对中原局势的担忧,以及对故乡和国家的深深忧虑。​“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描绘夜晚的星空,初升的月亮位置不高,众多星星还在闪烁争光。这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此时迷茫、怅惘的心境,星光月色仿佛也在映衬他内心的愁思,让这种孤寂与忧虑的情感更加浓重。​“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诗人在遥望星空、思绪万千之后,以自宽之语作结。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羁旅之人,自己又何必如此哀伤呢?表面上看是自我宽慰,显得豁达,但实际上隐含着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无奈与辛酸,在舒缓的语气中,蕴含着喜忧交错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云:有何深意,到处自然(首二句下)。刘云:愤怨悲感,天性切至,读之黯然(“鸟雀”二句下)。刘云:语次写景,注者屑屑附会,可厌(末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萧散沉降备至。“层城”以下句雄丽。“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羁旅之思可悲。“初月”二句比喻。末复自解,可谓神于变化者矣。

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

# 刘辰翁曰:“中原杳茫茫”,愤怒悲感,读之默然。吴山民曰:丹青其言,然巧笔不能写,“但逢”、“未卜”二语,甚动情。“鸟雀”句有羡意。结自宽。陆时雍曰:“鸟雀夜各归”四句,气韵高雅,意象更入微茫。周珽曰:少陵入蜀诸篇,绝脂粉以坚其骨、贱丰神以实其髓,破绳格以活其肢,首首摛幽撷奥,出鬼入神,诗运之变,至此极盛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俗目或喜其“近情”,毕竟杜陵落处,全不关“近情”与否。如此诗篇,只有一“雅”。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 正用仲宣《七哀》之旨。落句故谬其词。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杨德周曰:此诗寄意含情,悲壮激烈,政复有俯仰六合之想。朱鹤龄曰:此诗语意,多本阮公《咏怀》。……公云“熟精《文选》理”,于此益信。李长祥曰:前后《出塞》、《石壕》、《新安》、《新婚》、《垂老》、《无家》等作,与山水诸作,少陵五言古诗之大者。《出塞》等作,犹有《三百篇》、汉魏之在其前;山水诸作,则前后当无复作者矣。又曰: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语意多本古人,较途中诸作,虽气度少舒而忧思未尝忘也。“初月”两语,上承“中原”一句,王应麟以谓肃宗初立,盗贼未息,最为得解。盖至此身事少定,不觉念及朝廷,甫岂须臾忘君者哉!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杜诗镜铨》:似《十九首》(首句下)。是二十四首总结语(末句下)。大处极大,细处极细,远处极远,近处极近,奥处极奥,易处极易,兼之化之,而不足以知之。李子德云:万里之行役,山川之夷险,岁月之暄凉,交游之违合,靡不曲尽,真诗史也。蒋弱六云:少陵入蜀诗,与柳州柳子厚诸记,剔险搜奇,幽深峭刻,自是千古天生位置配合,成此奇地奇文,今读者应接不暇。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远别离》

下一篇:唐·郑谷《山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