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ǎn
bié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yuǎn
bié
yǒu
huáng
yīng
zhī
èr
nǎi
zài
dòng
tíng
zhī
nán
xiāo
xiāng
zhī
hǎi
shuǐ
zhí
xià
wàn
shēn
shuí
rén
yán
cǎn
cǎn
yún
míng
míng
xīng
xīng
yān
guǐ
xiào
zòng
yán
zhī
jiāng
huáng
qióng
qiè
kǒng
zhào
zhī
zhōng
chéng
léi
píng
píng
hǒu
yáo
shùn
dāng
zhī
shàn
jūn
shī
chén
lóng
wéi
quán
guī
chén
shǔ
biàn
huò
yán
yáo
yōu
qiú
shùn
jiǔ
lián
mián
jiē
xiāng
chóng
tóng
fén
jìng
shì
绿
yún
jiān
suí
fēng
huán
tòng
yuǎn
wàng
jiàn
cāng
zhī
shēn
shān
cāng
shān
bēng
xiāng
shuǐ
jué
zhú
shàng
zhī
lèi
nǎi
miè

译文

远别离啊,古时有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在洞庭湖的南门,潇湘的岸边,洞庭、湘水虽有万里之深,也难与此别离之苦相比。她们只哭得白日无光,云黑雾暗,感动得猿揉在烟雾中与之悲啼!鬼神为之哀泣,泪下如雨。现在我提起此事有谁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呢?我的一片忠心恐怕就是皇天也不能鉴照啊。我若说出来,恐怕还要由此引起老天的雷霆之怒。到了这个份上,就是尧也得让位于舜,舜也得让位于禹。国君若失去了贤臣的辅佐,就会像神龙化之为凡鱼,奸臣一旦把持了大权,他们就会由老鼠变成猛虎。我听说,尧不是禅位于舜的,他是被舜幽囚了起来,不得已才让位于舜的。舜也是死在荒野之外,死得不明不白。结果,他葬在九疑山内,因山中九首皆相似。娥皇和女英连她们丈夫的孤坟也找不到了。于是这两个尧帝的女儿,只好在洞庭湖畔的竹林中痛哭,最后她们一起投进了湖水,随着风波一去不返。她们一边痛哭,一边遥望着南方的苍梧山,看见南方的苍梧山,恐怕只有等到苍梧山崩、湘水绝流的时候,她们洒在竹子上的泪痕才能灭去。

逐句剖析

"远别离":远别离啊,

"古有皇英之二女":古时有尧之二女娥皇、女英,

# 皇英:皇英,指娥皇、女英,相传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舜南巡,两妃随行,溺死于湘江,世称湘君。她们的神魂游于洞庭之南,并出没于潇湘之滨。见《列女传·母仪传》

"乃在洞庭之南":在洞庭湖的南门,

# 乃:就。

"潇湘之浦":潇湘的岸边,

# 潇湘:湘水中游与潇水合流处。见《水经注》。这里作湘江的别称。

"海水直下万里深":洞庭、湘水虽有万里之深,

"谁人不言此离苦":也难与此别离之苦相比。

"日惨惨兮云冥冥":她们只哭得白日无光,云黑雾暗,

# 日惨惨兮云冥冥:暗淡无光。冥,阴晦的样子。两句意为:日光暗淡,乌云密布;猩猩在烟云中悲鸣,鬼怪在阴雨中长啸。这是比喻当时政治黑暗。

"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感动得猿揉在烟雾中与之悲啼!鬼神为之哀泣,泪下如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现在我提起此事有谁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呢?

# 我纵言之将何补:纵,即使。补,益处。这三句意为:我即使向唐玄宗进谏,又有什么补益?恐怕他不会了解我的忠诚,以至雷公也将要为我大鸣不平。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我的一片忠心恐怕就是皇天也不能鉴照啊。

# 照:照,明察。,窃恐:窃恐,私自以为。,皇穹:皇穹,天。这里喻指唐玄宗。

"雷凭凭兮欲吼怒":我若说出来,恐怕还要由此引起老天的雷霆之怒。

# 雷凭凭:雷凭凭,形容雷声响而又接连不断。凭凭,盛大的意思。雷:一作“云”。

"尧舜当之亦禅禹":到了这个份上,就是尧也得让位于舜,舜也得让位于禹。

# 禅:禅,禅让,以帝位让人。这句是“尧当之亦禅舜,舜当之亦禅禹”的意思。

"君失臣兮龙为鱼":国君若失去了贤臣的辅佐,就会像神龙化之为凡鱼,

"权归臣兮鼠变虎":奸臣一旦把持了大权,他们就会由老鼠变成猛虎。

"或言":我听说,

# 或言:一作“或云”,有人说。

"尧幽囚":尧不是禅位于舜的,他是被舜幽囚了起来,不得已才让位于舜的。

# 幽囚:幽囚,囚禁。尧幽囚,传说尧因德衰,曾被舜关押,父子不得相见。

"舜野死":舜也是死在荒野之外,死得不明不白。

# 舜野死:舜野死,传说舜巡视时死在苍梧。这两句,作者借用古代传说,暗示当时权柄下移,藩镇割据,唐王朝有覆灭的危险。

"九疑联绵皆相似":结果,他葬在九疑山内,因山中九首皆相似。

# 九疑:九疑,即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因九个山峰联绵相似,不易辨别,故又称九疑山。相传舜死后葬于此地。

"重瞳孤坟竟何是":娥皇和女英连她们丈夫的孤坟也找不到了。

# 何:一作“谁”。,重瞳:重瞳,指舜。相传舜的两眼各有两个瞳仁。两句意为:九疑山的峰峦联绵相似,舜的坟墓究竟在哪儿呢?

"帝子泣兮绿云间":于是这两个尧帝的女儿,只好在洞庭湖畔的竹林中痛哭,

# 帝子:指娥皇、女英。传说舜死后,二妃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呈现出斑纹。见《述异记》。这两句意为:两妃哭泣于翠竹之间,自投于湘江,随波一去不返。

"随风波兮去无还":最后她们一起投进了湖水,随着风波一去不返。

"恸哭兮远望":她们一边痛哭,一边遥望着南方的苍梧山,

"见苍梧之深山":看见南方的苍梧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恐怕只有等到苍梧山崩、湘水绝流的时候,

"竹上之泪乃可灭":她们洒在竹子上的泪痕才能灭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远别离》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乐府诗。此诗以娥皇、女英二妃与舜帝生离死别的传说为背景,抒写深沉的离别之痛,并借“尧幽囚”“舜野死”的历史典故,揭示君主失权的政治危机。诗中“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的警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全诗将议论、抒情与情景描写有机融合,以二妃传说起笔收束,形成结构首尾呼应之美。这种艺术处理既保持了主题表达的完整性,又令人领略了悲剧式的崇高之美,艺术手法与诗歌主旨并行不悖,体现了李诗行云流水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天宝年间,玄宗怠于政事,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李白对此深怀忧虑,故托古题以讽喻时弊,旨在揭示君主失权的警示。此诗收录于《河岳英灵集》,当创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前。天宝五载(746年),长安发生震动朝野的重大案件。宰相李林甫为阻挠太子李亨继位,策划了对东宫势力的系统性打压。太子妃兄长韦坚等朝臣遭构陷处死,数十人被贬谪。此后李林甫又扩大株连,虽太子勉强维持储位,但朝纲已现溃乱之象,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前兆。此案牵连李白挚友李邕、裴敦复、崔成甫三人,前二者蒙冤遇害,崔成甫被贬湘阴后卒于沅湘。李白此时遭排挤出京,闻讯愤懑难平,对权臣擅政深恶痛绝,遂作此诗以抒忧国之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古题诗,也是一首政治讽喻诗。全诗以“远别离”为核心,融合上古神话与历史传说,通过描绘舜帝二妃的凄美爱情悲剧,暗含对李唐王朝君臣失序、权柄易代的深切忧虑。

2. 写作手法

用典:以“皇英之二女”的传说开篇,传说帝尧曾将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许配舜帝,舜南巡驾崩于苍梧之野,二妃投水而亡,作者在这里借湘妃泣竹的意象,暗示君臣离散的悲剧。渲染:通过“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等凄厉的自然景象,渲染政治黑暗与悲怆氛围。夸张​​:以“海水直下万里深”凸显离别之苦的深重。以“苍梧山崩湘水绝”的夸张想象,表达君臣关系的彻底破裂的无尽哀痛。

3. 分段赏析

全诗以传说起笔,“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传说帝尧曾将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许配舜帝。舜南巡驾崩于苍梧之野,二妃溺亡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这则传说令潇湘洞庭一带仿佛亘古笼罩于悲剧氛围中,一提到这些诗句,人们心底总会泛起凄迷情愫。那奔涌不息的潇湘碧水,浩渺无垠的洞庭烟波,似在云水间时隐时现的二妃身影,被泪痕浸染的斑竹点点,无不次第浮现眼前。故而诗人于点明潇湘、二妃之后诘问:“谁人不言此离苦?”即刻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延续前文对潇湘景致的铺陈:太阳惨淡无光,云天晦暗,猿猱在烟雨中哀啼,魑魅于风雨间呼啸。然“我纵言之将何补”的喟叹,顿使意境超脱单纯写景,而是寄托着对时局的忧思。“君失臣”“权归臣”正是天宝末年朝政痼疾,亦为李白心头最深忧患。元代萧士赟认为玄宗晚年贪图享乐,荒废朝政,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边防交给安禄山、哥舒翰,“太白熟观时事,欲言则惧祸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诗,聊以致其爱君忧国之志。所谓皇英之事,特借指耳。”这种说法是可信的。李白借尧舜旧事,实警示君权旁落之祸。而后来马嵬驿悲剧,恰应验了诗中所言。阴云蔽日的“日惨惨兮云冥冥”,实为暗喻君王昏聩、政局阴暗;“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恰似风暴将至前的魑魅乱舞。诗人自知位卑言轻,纵使陈词亦难挽狂澜。当“日惨惨”“云冥冥”之际,庙堂已难辨忠佞。所以诗人接着写道:“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殷殷雷声恰似权贵震怒,既呼应前文风雨欲来的意象,又暗含对现实的影射,令读者难辨虚实。“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此段议论犀利,很像在追述造成别离的原因:奸佞当道致国运倾颓。君臣失序则权柄易手,犹如圣君沦为困鱼,权奸暴虐如虎。诗人说:不要以为我的话是危言耸听、亵渎人们心目中神圣的上古三代,证之典籍,确有尧被秘密囚禁,舜野死蛮荒之说啊。《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载:尧年老德衰为舜所囚。《国语·鲁语》:“舜勤民事而野死。”由于忧念国事,诗人观察历史自然别具一副眼光:尧幽囚、舜野死之说,大概都与失权有关吧?“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舜的眼珠有两个瞳孔,人称重华。传说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峰联绵相似,究竟何处是重华的葬身之地呢?称舜墓为“孤坟”,并且叹息死后连坟地都不能为后人确切知道,更显凄凉。不是死得暧昧,不至于如此。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绿云般的丛竹间哭泣,哭声随风波远逝,去而无应。“见苍梧之深山”,着一“深”字,令人可以想象群山迷茫,即使二妃远望也不知其所,这就把悲剧更加深了一步。“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斑竹上的泪痕,乃二妃所洒,苍梧山应该是不会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会有涸绝之时,二妃的眼泪自然没有止期。这个悲剧实在是太深了。

4. 作品点评

诗作呈现朦胧迷离的意境,却仍可见试图穿透迷雾的笔触。如“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等句,与《梁甫吟》中“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轰震天鼓。……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的直抒胸臆形成对照。不过,后者以明快语调表达,前者则将议论隐现于重重迷雾之间:一方面起着点醒读者的作用,一方面又是在述及造成远别离的原因时,全诗仍以二妃别离之苦起兴,以恸哭远望作结,完整保留了悲剧叙事结构。诗人显然怀有强烈表达冲动,但深知“言之何补”的徒劳——即便竭力陈词也难醒君主。这种矛盾心绪交织着创作:既欲言又止,似断还连。范梈评其“此篇最有楚人风。所贵乎楚言者,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而辞意反复行于其间者,实未尝断而乱也;使人一唱三叹,而有遗音。”,指的是诗人继承楚辞传统中“似断实连,乱中有序”的特质,表面辞意往复,内在脉络贯通,形成余韵悠长的艺术效果。诗人采用楚歌体式与骚体手法,将断续顿挫的语势、隐显交织的意象、凄迷沉郁的情感与清醒的预言意识熔铸一体,构建出深邃的诗歌意境与独特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古今诗人有《离骚》体者,惟李白一人,虽老杜亦无似《骚》者。李白如《远别离》云:“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如此等语,与《骚》无异。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 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

宋严羽《沧浪诗话》

# 此太白伤时君子失位,小人用事,以致丧乱。身在江湖之上,欲往救而不可,哀忠谏之无从,舒愤疾而作也。刘云:参差屈曲,幽人鬼语,而动荡自然,无长吉之苦。范云:此篇最有楚人风。所贵乎楚言者,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而辞意实复屈折行乎其间者,实未尝断而乱也,使人一唱三叹而有遗音。至于收泪讴吟、又足以兴夫三纲五典之重者,岂虚也哉!兹太白所以为不可及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古律诗各有音节,然皆限于字数,求之不难。乐府长短句,初无定数,最难调叠,然亦有自然之声。……如李太白《远别离》、杜子美《桃竹杖》,皆极其操纵,曷尝按古人声调,而和顺委曲乃如此。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

# 太白《远别离》篇,意最参错难解……范德机,高廷礼勉作解事语,了与诗意无关。细绎之,始得作者意。其太白晚年之作邪?先是肃宗即位灵武,玄宗不得已称上皇,迎归大内,又为李辅国劫而幽之。太白忧愤而作此诗。因今度古,将谓尧、舜事亦有可疑。曰“尧舜禅禹”,罪肃宗也;曰:“龙鱼”、“鼠虎”,诛辅国也。故隐其词,托兴英、皇,而以《远别离》名篇。风人之体善刺,欲言之无罪耳。然“幽囚野死”,则已露本相矣。古来原有此种传奇议论。曹丕下坛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太白故非创语。试以此意寻次读之,自当手舞足蹈。

明王世懋《艺圃撷馀》

# 乱处、断处、诞处俱从《离骚》来,妙在不拟《骚》。

明李沂《唐诗援》

# 词意若断若乱,实未尝断而乱,评者谓“至于收泪讴吟,又足以兴夫三纲五典之重,岂虚也哉”。读此等诗,真午夜角声,寒沙风紧,孤城觱吹,铁甲霜生,一字一句,皆能泣鬼磷而裂肝胆。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太白《蜀道难》、《天姥吟》,虽极漫衍纵横,然终不如《远别离》之含蓄深永,且其词断而复续,乱而实整,尤合骚体。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通篇乐府,一字不入古诗,如一匹蜀锦,中间固不容一尺吴练。工部讥时语开口便见,供奉不然,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也。

明王夫之《唐诗评选》

# 述王士稹语:李之《远别离》、《蜀道难》、《乌夜啼》……皆乐府之变也,

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

# 玄宗禅位于肃宗。宦者李辅国谓上皇居兴庆宫,交通外人,将不利于陛下。于是,徙上皇于西内,怏怏,不逾时而崩。诗盖指此也。太白失位之人,虽言何补!故托吊古以致讽焉。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杨载曰:波澜开阖,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清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 太白《远别离》一篇,极尽迷离,不独以玄、肃父子事难显言。盖诗家变幻至此,若一说煞,反无归着处也;惟其极尽迷离,乃即其归着处。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 所谓皇、英之事,特借之以引喻发兴,其词不伦不类,使读者自知之。此等精诚,唯少陵有之。其后唯卢仝、韩愈预见唐末宦竖之祸,亦托诸《月蚀》之诗,皆非有唐诗人所可及也,岂漫然作此荒远不经之言哉!太白诗大约叙知遇、叹沦落以及饮酒、游仙、闺词为多,如此奇峰杰构,往往掩映于长林丰草中,故特标此数首(按:指《远别离》、《战城南》、《梦游天姥吟留别东鲁诸公》、《襄阳歌》等),以识太白真面目、真气魄。

清吴震方《放胆诗》

# 胡孝辕曰:此篇……著人君失权之戒。使其词闪幻可骇,增奇险之趣。盖体干于楚《骚》,而韵调于汉铙歌诸曲,以成为一家语。高步瀛曰:结言遗恨千古,语甚悲痛,与起段相应。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沈云:中有欲言不可明言处,故托吊古以抒之,屈折反覆,《离骚》之旨。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翁方纲:“太白《远别离》一篇极尽迷离,不独以玄、肃父子事难显言,盖诗家变幻至此,若一说煞,反无归著处也。”

清翁方纲《小石帆亭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严恽《落花》

下一篇:唐·杜甫《成都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