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pàn
xún
huā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huáng
shī
qián
jiāng
shuǐ
dōng
chūn
guāng
lǎn
kùn
wēi
fēng
táo
huā
kāi
zhǔ
ài
shēn
hóng
ài
qiǎn
hóng

译文

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又困又懒沐浴着和煦春风。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我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

逐句剖析

"黄师塔前江水东":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

# 黄师塔:和尚所葬之塔。陆游《老学庵笔记》:余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之句。塔:墓地。

"春光懒困倚微风":又困又懒沐浴着和煦春风。

# 倚:靠着。,懒困:疲倦困怠。

"桃花一簇开无主":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

# 无主:无人照管和观赏。,一簇:一丛。

"可爱深红爱浅红":我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

# 爱:一作“映”,一作“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七言绝句。当时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暂得安稳,闲暇常江畔漫步赏景。此诗描绘了繁花似锦的江畔美景,以生动笔触刻画了黄师塔前春光的明媚,展现出桃花灼灼的艳丽画面。写作上,运用了视觉描写、借景抒情等手法。开篇点明地点,后细致描绘花景,借繁花之美表达出诗人爱花、赏花时的喜悦,以及对宁静生活的热爱向往。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将春日盛景与内心情感完美融合,生动展现了诗人在乱世中寻得的片刻悠然,尽显杜甫诗歌写实又饱含深情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是杜甫在定居成都草堂之后所写。上元元年(760),饱经离乱的杜甫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有了安身之处。此时他对生活感到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春,时值春暖花开,有赏心乐事,热爱生活的杜甫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于是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在黄师塔前江畔赏花的情景,通过“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勾勒出地点与自身倦态,展现出一幅动静结合、壮美且充满诗意的画面,诗人倚风小息,与春光融合,寓情于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着力描写自由自在盛开的桃花,叠用“爱”字和“红”字,表现出诗人对桃花之美的欣悦,以反问作结,扩大审美范围,强化美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和宁静生活的热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黄师塔前的江水、微风、桃花等春日美景,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融入其中,达到了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借景抒发了内心的愉悦之感。

3. 分段赏析

首句“黄师塔前江水东”,简洁地点明了赏花的具体地点,黄师塔与江水东的描述,为全诗奠定了空间基础,给人以开阔之感。次句“春光懒困倚微风”,细腻地描绘出诗人在春日暖阳下慵懒困倦的状态,一个“倚”字,生动展现出诗人悠然自得、沉醉于春光之中,将自身与春光融为一体,达到了寓情于景的妙处。后两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着重描写江畔盛开的桃花,“开无主”写出桃花自由自在、肆意绽放的姿态,叠用两个“爱”字,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桃花或深红或浅红不同色泽的喜爱,以反问句式收尾,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桃花之美的赞叹,也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赏花时的欣喜与陶醉。

4. 作品点评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是杜甫写景抒情诗中的佳作。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极具表现力。前两句通过简洁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以“倚”字将诗人与春光相融合,寓情于景之妙尽显。后两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叠用“爱”字,反问作结,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桃花的绚烂绮丽,更强化了诗人对桃花之美的欣悦,成为被后世传颂的名句。从整体上看,全诗以细腻笔触展现了春日江畔的美景,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为后人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充满生机的春日赏花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予在成都,偶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盖谓僧所葬之塔。于是乃悟杜诗“黄师塔前江水东”之句。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

# 深情浅趣,深则情,浅则趣矣。杜子美云:“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余以为深浅俱佳,惟是天然者可爱。

明陆时雍《诗镜总记》

# 老性风骚自别。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春光懒困倚微风”,似不可解,而于恼、怕之外,别有领略,妙甚。桃花无主,可爱者深红耶?浅红耶?任人自择而已。

明王嗣奭《杜臆》

# 吴论:此至黄师塔前而作。春时懒倦,故倚风少憩。师亡无主,则深、浅红花,亦任人自赏而已。朱注:叠用“爱”字,言爱深红乎?抑爱浅红乎?有令人应接不暇意。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两“爱”字有致。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并传出春光之神,绮语令人欲死,叠用爱字有致。

清杨伦《杜诗镜铨》

# (七绝)龙标、供奉擅场一时,美则美矣,微嫌有窠臼……往往至第三句意欲取新,作一势唱起,末或顺流泻下,或回波倒卷。初诵时殊觉醒目,三遍后便同嚼蜡。浣花深悉此弊,一扫而新之;既不以句胜,并不以意胜,直以风韵动人,洋洋乎愈歌愈妙。如《寻花》也,有曰:“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又曰:“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方悟少陵七绝实从《三百篇》来,高驾王、李诸公多矣。

清黄子云《野鸿诗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下一篇:唐·崔郊《赠去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