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儿生长狎涛渊":吴地男儿生长在江边十分喜爱江海波涛,
# 涛渊:指有涛澜的深水。,狎:亲昵、玩弄。
"冒利轻生不自怜":贪得官中利物冒险踏波而不知警戒。
"东海若知明主意":海神若知道当代君王的意旨,
"应教斥卤变桑田":应该让海边盐卤之地变成肥沃的桑田。
# 斥卤:海边盐咸地。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四)》这是一首宋代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吴地男儿在江边弄潮的勇敢与轻生,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期望,希望他们能顺应民意,改造自然,造福百姓,使贫瘠之地变为肥沃桑田。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的前两句将“吴儿”与“涛渊”进行对比。“吴儿生长狎涛渊”,描绘出吴地的百姓自幼生长在海边,对汹涌的波涛习以为常,甚至敢于亲近、嬉戏于其中,展现出他们无畏的勇气和对海洋环境的熟悉。而“冒利轻生不自怜”则进一步强调了吴儿为了谋取利益,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丝毫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凸显其逐利的盲目性和冒险性。托物言志:诗人以“东海”为载体,借“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东海”在这里象征着强大的自然力量或社会现实,“斥卤”代表贫瘠、荒芜之地,“桑田”则寓意着富饶、美好的生活。诗人希望统治者(“明主”)能够了解民间疾苦,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贫瘠的社会现实得到改变,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夸张:“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诗人设想如果东海有感知,知晓明主的心意,它就会施展神奇的力量,将贫瘠的盐碱地变成肥沃的桑田。这种夸张的表达,突破了现实的局限,创造出一种奇幻而又美好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作者以地方官的视角,借观潮之际抒发了议论。诗中蕴含两层意涵:一是怜惜弄潮人重利轻生之举,二是讽喻当时朝廷兴建水利多不切实际,害多利少,难有成效。前两句“吴儿生长狎涛渊,重利轻生不自怜”,描述了弄潮之人因贪图官中利物,常冒险踏波,虽有被溺死的危险,但吴越儿郎习于水,狎玩浪潮而不知警戒,即便有旨禁止弄潮,却终不能遏止。当时作者任杭州通判,对吴越人的重利轻生心生怜悯。后两句“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揭露了官府的矛盾,即一方面明令禁止弄潮,另一方面主上好兴水利、好大喜功,不衡量利害得失,导致弄潮者被吸引到水利工程中,朝旨禁断毫无成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东海海神若知晓君王意旨,应让海边盐卤之地变为肥腴桑田,如此弄潮人不必再弄潮,兴办海滨水利也可大显成效。诗句带有讽刺意味,因为斥卤变桑田多是神话,难以成功,既难有成又兴办不止,弄潮人的灾难便难以摆脱。在这组诗中,唯有这两句含有讥讽。后来的“乌台诗案”却将全诗系于其内,指控为谤讪朝廷,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联系苏轼其他诗作大肆诬陷,欲置于死地,形成前所未有的诗狱,并累及许多友人。由此诗可窥见宋代党祸冤酷的一个侧面。
4. 作品点评
这组观潮绝句,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尽显笔随心至之妙。在笔法运用上,兼备实描与虚绘,融合感慨、议论、想象与愿景于一体,挥洒自如,不拘一格,充分展现了苏轼诗作那豪迈爽朗的独特风格。
上一篇:宋·黄大受《郁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