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安得有春衫":诗人从哪里觅绸缎做一领青衫,
# 春衫:古代读书人或一般人穿的衣服。春:砚本作青。
"今岁和戎百万缣":就因为今年与敌人签订了和约,每年要贡上百万匹绸绢。
# 缣:黄绢。,戎:北方民族,指金人。,和:和议。
"从此西湖休插柳":我看来,从此后西湖边不要再种杨柳,
"剩栽桑树养吴蚕":全种上桑树,用来饲养吴蚕。
# 吴蚕:苏州是当时著名的丝绸出产地,故曰吴蚕。,剩:全、都的意思。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战争题材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为求和向金人输送大量丝绸,致使国家经济紧张、百姓穷困,乃至斯文扫地的讽刺与愤慨。
2. 写作手法
夸张:首句“诗人安得有青衫”,以超越现实的夸张,说诗人连青衫都没有,来反衬对朝廷和戎耗费大量丝绸的极度愤慨。象征:青衫是读书人的象征,是与一般平民区别的特征之一,代表了士子们的体面。首句“诗人安得有青衫”,极其愤疾的一句话,劈头而来,不啻在说如今斯文已经扫地。言外之意,当然扫地的何止是斯文,刘克庄正以此代指整个朝廷国家的体面都丢尽了以小见大:从诗人无青衫这一小事,反映整个朝廷国家因和戎而体面丢尽、百姓穷困的大问题;以西湖种桑养蚕这一荒唐提议,表现国家面临的严峻经济困境和对朝廷求和政策的不满,使作品委婉含蓄。倒装:前两句因和戎导致诗人无绸做衣,诗中先写结果“诗人安得有青衫”,再点明原因“今岁和戎百万缣”,突出心中愤愤不平。
3. 分段赏析
“诗人安得有青衫”一句,诗人开篇便以夸张之语,说自己身为诗人竟无青衫可穿。青衫是读书人的象征,代表士子体面,此句言外之意是整个朝廷国家的体面都已丢尽,极度愤懑之情扑面而来。“今岁和戎百万缣”,紧承上句,点明原因,原来是今年为了和戎,耗费了百万匹细绢。这两句采用倒装,突出诗人胸中因和戎导致国家衰败、自身无衣的愤愤不平,同时也暗示百姓为交赋税穷困至极。“从此西湖休插柳”,诗人忽发奇想,提出从此西湖不要再插柳。看似毫无逻辑,实则为下句铺垫。“剩栽桑树养吴蚕”,接着说不如把西湖柳树都拔掉,改种桑树养蚕织绢,用以填金人的无尽欲坑。当然这并非真的解决办法,而是诗人借此加深前两句的愤慨,以荒唐想法表达对朝廷一味忍让求和的不满,“直中含曲意”,格外委婉含蓄。
4. 作品点评
全诗虽仅短短四句,却紧扣南宋朝廷屈膝求和、向金人输送百万缣帛这一耻辱行径,以犀利笔触直抵要害。既有“诗人安得有青衫”的激愤质问,如利刃般直指国体沦丧之痛;又以“西湖休插柳,栽桑养吴蚕”的荒诞构想,用幽默诙谐的笔触进行辛辣嘲讽。全诗将愤怒与讽刺熔于一炉,于委婉含蓄间尽显批判锋芒,既避免了直白说教的生硬,又能引发读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
上一篇:宋·苏轼《洞庭春色》
下一篇:宋·陆游《拄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