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奴缚鸡向市卖":小奴绑缚了鸡子预备上市出售,
"鸡被缚急相喧争":鸡儿被缚急了正喧叫挣扎不停。
# 喧争:吵闹争夺。
"家中厌鸡食虫蚁":家里人最讨厌鸡儿食虫又啄粟,
# 食虫蚁:指鸡飞走树间啄食虫蚁。
"不知鸡卖还遭烹":未想到鸡儿卖出难逃宰烹厄运。
"虫鸡于人何厚薄":昆虫鸡子与人有什么厚薄可言,
"我斥奴人解其缚":我责备那小奴快解绳放鸡一命,
# 斥:斥责。
"鸡虫得失无了时":啊,鸡与虫的得失无终无了啊,
# 无了时:没有结束的时候。,得失:指用心于物。
"注目寒江倚山阁":我倚楼阁注目寒江而思潮难平。
# 山阁:建在山中的亭阁。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哲理诗。《缚鸡行》通过描述诗人对家中仆人绑鸡准备售卖这一日常小事的思考与感悟,体现了对世间万物相互关系及命运无常的深刻反思。诗中不仅描绘了小鸡被绑时的挣扎情景,还表达了诗人对鸡虫命运的怜惜之情,并由此联想到人间纷争和世事无常,提出了“鸡虫得失无了时”的哲理思考。
2. 写作手法
拟人:通过“相喧争”三字将小鸡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类的情感与行为,生动地描绘出小鸡被绑时的挣扎情景,使整个细节充满了生活情趣。这种手法不仅让描写更加生动活泼,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对比:诗中通过对鸡虫命运的反复思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诗人在此过程中揭示了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中存在的矛盾与无奈。这种对比不仅仅是对具体事件的描述,更是对更深层次哲理的探讨,反映了杜甫对世间万物关系的深刻理解。
3. 分段赏析
开头部分“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通过生动的描写将小鸡人格化,赋予其人类的情感和行为,使得这个细节充满了生活情趣。“相喧争”三字不仅描绘了鸡被绑时挣扎的情景,也暗示了生命对自由的渴望。诗人一问才知家中人因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而决定卖掉它,这里展现了对微小生命的关怀与思考。接下来的部分,“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则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简单事件背后的复杂性。诗人意识到,虽然保护虫蚁免于被鸡啄食是一种善举,但这样做却可能导致鸡遭受宰杀的命运,从而引出了关于公平、道德以及自然界中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刻反思。“我斥奴人解其缚”一句,体现了诗人试图寻找一种平衡的努力,但随后又陷入更深的思考:“鸡虫得失无了时”,表明世间万物之间的利益冲突似乎永无止境。最后四句“注目寒江倚山阁”,诗人从具体的事件转向抽象的哲理思考,并以景结情。他选择站在山阁上注视着寒冷的江面,看着浩浩东去的江水和远处迷蒙的烟霭,这种写法不仅为诗歌增添了空灵之美,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深远。结尾处由议论转入写景,使得全诗从平实入空灵,摇曳生姿,留下无限回味的空间。这种结构上的巧妙转换,既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缚鸡行》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充满哲理意味的七言古诗。此诗以家中仆人绑鸡准备售卖为引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复杂关系及道德困境。杜甫通过对“鸡虫得失”的反复思索,揭示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道理,体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境界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
# 杜子美诗云云,至于实下虚成,亦何可少也。······此盖为《缚鸡行》之类,如“小奴缚鸡向市卖”云云,是“实下”也;末云:“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是“虚成”也。盖尧民亲闻于小宋焉。
宋范公偁《过庭录》
# 此诗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句之妙,非他人所能跂及也。
宋洪迈《容斋随笔》
# 读此数语,觉放生多事,达甚。慈悲中生出寂悟。
明钟惺《唐诗归》
# 公晚年溺佛,意主慈悲不杀,见鸡食虫蚁而怜之,遂命缚鸡出卖。见其被缚喧争,知其畏死,虑及卖去遭烹,遂解其缚,又将食虫蚁矣。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世间类者甚多,故云“无了时”。计无所出,只得“注目寒江倚山阁”而已。
明王嗣奭《杜臆》
# 此首全是先生借鸡说法。前四句借《孟子牵牛章》“牛羊何择”演成妙义。
清金圣叹《杜诗解》
# 句句转,张、王、元、白具体而微。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物之旨。蔡正孙曰:《步里客谈》云:古人作诗,断句辄旁入他意,最为警策。如老杜云“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是也。黄鲁直作水仙花诗“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亦是此意。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宕开作结,妙不说尽。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张远云:大有“蝼蚁何亲,鱼鳖何仇”意。愚按:结语更超旷,盖物自不齐,功无兼济,但所存无间,便大造同流,其得其失,本来无了。“注江倚阁”,海阔天空,惟公天机高妙,领会及此。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张、王、元、白皆学此而不能到。结语有举头天外之致。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綦毋潜《过融上人兰若》
下一篇:唐·孟郊《琴曲歌辞·湘妃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