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āng
yà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í
jīng
shuāng
yàn
xián
táng
yīng
tóng
zào
shī
湿
qiě
guò
yán
liáng
yǎng
fēng
chén
lái
shí
dào
cháng
jīn
qiū
tiān
zài
shū
fāng

译文

旅居在外的我惊心于眼前突如而来的两只燕子,它们嘴里衔着泥径直飞入了我的厅堂。它们应是与我一样来此躲避燥湿的吧,那就姑且在这里陪我一道度过夏热秋凉。在这动乱之际,它们还要辛苦养育自己的孩子,来时的路一定十分艰难漫长。今年秋天,天地依然广阔,我也将离开这个偏远的地方。

逐句剖析

"旅食惊双燕":旅居在外的我惊心于眼前突如而来的两只燕子,

# 双:一作双飞。,旅食:寄食他乡。

"衔泥入此堂":它们嘴里衔着泥径直飞入了我的厅堂。

"应同避燥湿":它们应是与我一样来此躲避燥湿的吧,

"且复过炎凉":那就姑且在这里陪我一道度过夏热秋凉。

"养子风尘际":在这动乱之际,它们还要辛苦养育自己的孩子,

"来时道路长":来时的路一定十分艰难漫长。

"今秋天地在":今年秋天,天地依然广阔,

"吾亦离殊方":我也将离开这个偏远的地方。

# 殊方:即指异方。,吾亦:我也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的燕子象征着诗人自己,燕子的生活与诗人的境遇相互映衬,运用了借物抒情、对比等写作手法,通过描写双燕衔泥入堂、养子等景象,营造出宁静又充满生机的氛围,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同时以天地的永恒与自己的漂泊不定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对未来的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双燕》是杜甫于广德元年(763)秋天所作。当时杜甫没想到严武能再次镇蜀,有出峡东归之意,于是托物言志,借旅食双燕“避地”“知时”“将雏”“历远”来自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诗人借双燕来比喻自己的漂泊生活和心境。诗中的燕子经历了路途的漫长艰辛,在风尘中养育后代,还要躲避燥湿炎凉,这与诗人自己在乱世中漂泊、经历种种艰难的人生境遇相似,通过对燕子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人生感慨。双关:"避燥湿"既指自然气候,暗喻社会动荡;"过炎凉"表面写季节更替,实则指朝代兴衰。对比:“今秋天地在,吾亦离殊方”将天地的永恒与自己的漂泊不定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对未来的期许。

2. 分段赏析

《双燕》首联“惊”字为诗眼,诗人旅居在外,看到双燕突然飞入厅堂,心中一惊。一方面是因为燕子的突然到来打破了诗人的孤独与宁静,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敏感和漂泊的不安。颔联“燥湿”“炎凉”既指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暗喻人生的艰难困苦和世态炎凉。诗人通过对燕子的理解,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中对安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无奈。颈联进一步描写燕子在风尘中养育子女的艰辛,“风尘际”点明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来时道路长”既写了燕子的迁徙之苦,也暗示了诗人自己漂泊的漫长历程,饱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担忧。尾联卒章显志,秋天到了,天地依然存在,而诗人也即将离开这个偏远的地方,“天地在”给人一种永恒、宏大的感觉,与诗人的渺小和漂泊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下一篇:唐·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