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围故国周遭在":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
# 周遭:环绕。,故国:即旧都。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山围:四周环山。
"潮打空城寂寞回":潮水如昔,拍打着这座寂寞的城,又叹息着退了回去。
# 空城:指荒凉空寂的残破城垣。,潮:指长江江潮。
"淮水东边旧时月":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
# 旧时:昔日,指汉魏六朝时。,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
"夜深还过女墙来":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 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墙。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金陵五题·石头城》是一首怀古诗。此诗描绘了石头城故址与旧景依旧,然而人事已全然不同,往昔六朝时期的奢华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引发了诗人无尽的感慨。诗中巧妙地将石头城置于静默的群山怀抱之中,融入带着凉意的潮水声里,以及朦胧月夜的映照之下,这些背景更加凸显了故都的衰败与荒凉。全诗每一句都是对景物的刻画,而这些景物无不渗透着诗人对故国衰败、人生凄楚的深切哀伤。此诗不仅寄托了对往昔繁华无处可寻的深深叹息,更隐含了对君主能以历史教训为镜,避免重蹈覆辙的期望。
2. 写作手法
拟人:诗中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中,“寂寞回”三字将潮水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潮水拍打空城后无奈退去的情景,仿佛潮水也因古城的荒凉而感到寂寞。这种手法使得自然景物与古城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对比: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凸显了古今之间的巨大变化。“山围故国周遭在”与“潮打空城寂寞回”两句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描绘了古城被群山环绕的稳固与永恒,后者则揭示了古城的荒凉与寂寞。这种对比手法不仅突出了古城的沧桑巨变,也暗示了历史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虚实结合:描绘了眼前的实景,山、潮、月等自然景物和城墙等历史遗迹,又通过这些实景引发了诗人对历史的联想与感慨。“淮水东边旧时月”一句中,“旧时月”既是眼前的实景,又是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与感慨。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丰富。以实写虚:诗人采用了“以实写虚”的技法,将具象景物转化为历史哲思。“群山与城墙的实体存在,被赋予守护废墟的象征意义;潮水的动态循环隐喻历史规律的回环往复”。这种手法使得诗歌在描绘具体景物的同时,也传达了深刻的历史哲理和人生感悟。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山依旧而城池已颓的景象。首句“山围故国周遭在”,以山为笔,勾勒出故城——即石头城的轮廓,城外群山矗立,沿江如壁,环绕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城池。这里的“周遭”,意指环绕四周。紧接着,“潮打空城寂寞回”,转而以水为墨,描绘长江之水拍打着石头城的石墙,然而,这座城池却已荒废,成为了历史的遗迹,潮水的拍打只能在这空城中寂寞回荡。这两句共同营造出一种江山未改而城池已荒的悲凉氛围,透露出诗人深沉的感慨。后两句则将笔触转向月光下的空城。“淮水东边旧时月”,诗人特意点出“旧时月”,寓意深远。淮水,即秦淮河,它横穿石头城,曾是六朝王公贵族们纵情享乐的所在,那里曾灯火通明、笙歌不断,是无尽的欢乐与繁华之地。而这轮曾照耀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便是这一切繁华的见证者。然而,时光荏苒,曾经的富贵与风流转瞬即逝,化为乌有。如今,只有那轮旧时月依旧从秦淮河东边升起,默默照耀着这座空城。在夜深人静之时,它缓缓越过女墙,依依不舍地向西落下,仿佛多情之人。然而,这月下的空城,却更显寂寞与凄凉。一个“还”字,蕴含了无尽的意味与情感。
4. 作品点评
诗人将石头城巧妙地置于静谧的群山怀抱、带有凉意的潮水拍岸声以及朦胧月色的映照之中,这样的背景设置愈发凸显了故都的衰败与荒凉。他仅仅描绘了山水与明月这些自然景象,却巧妙地映射出六朝时期的繁荣与富贵早已化为泡影,不复存在。诗中的每一句都是对景物的细腻刻画,然而这些景物无一不渗透着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切感伤。
# 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唐白居易《石头城》
# 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感溢于言表。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上一篇:唐·杜牧《紫薇花》
下一篇:唐·李商隐《赠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