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líng
·
·
shí
tóu
chéng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shān
wéi
guó
zhōu
zāo
zài
cháo
kōng
chéng
huí
huái
shuǐ
dōng
biān
jiù
shí
yuè
shēn
hái
guò
qiáng
lái

译文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这座寂寞的城,又叹息着退了回去。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逐句剖析

"山围故国周遭在":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

# 周遭:环绕。,故国:即旧都。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山围:四周环山。

"潮打空城寂寞回":潮水如昔,拍打着这座寂寞的城,又叹息着退了回去。

# 空城:指荒凉空寂的残破城垣。,潮:指长江江潮。

"淮水东边旧时月":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

# 旧时:昔日,指汉魏六朝时。,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

"夜深还过女墙来":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 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陵五题·石头城》为唐代文豪刘禹锡组诗中的一篇诗作,该诗巧妙地将自然界的恒久不变与人间世事的沧桑巨变相对照,抒发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及对当下现实的沉思。全诗生动展现了历史长河中,六朝宫殿贵族的辉煌岁月已然消逝,化为历史的尘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些曾权倾一时却终归陨落的帝王将相的深切同情,同时微妙地蕴含着对权力欲望的讽刺与警醒。此诗以古鉴今,情感、景物、史实、哲理交相辉映,画面辽阔,意蕴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金陵五题·石头城》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创作时间是在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之所以写下《金陵五题·石头城》,是因为他当时正从和州(现今的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的途中,经过了金陵(现今的江苏省南京市)。在这个废弃已久的古都,刘禹锡被其沧桑的历史和现状所触动,心生无限感慨。而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创作了五首关于金陵的诗,题为《金陵五题》。刘禹锡深感共鸣,于是有感而发,和作了这组同样以金陵为主题的诗篇,以此表达自己对这座故都的深深怀念与对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在创作这组诗的过程中,刘禹锡不仅经历了身体上的迁徙,更经历了心灵上的触动与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金陵五题·石头城》是一首怀古诗。此诗描绘了石头城故址与旧景依旧,然而人事已全然不同,往昔六朝时期的奢华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引发了诗人无尽的感慨。诗中巧妙地将石头城置于静默的群山怀抱之中,融入带着凉意的潮水声里,以及朦胧月夜的映照之下,这些背景更加凸显了故都的衰败与荒凉。全诗每一句都是对景物的刻画,而这些景物无不渗透着诗人对故国衰败、人生凄楚的深切哀伤。此诗不仅寄托了对往昔繁华无处可寻的深深叹息,更隐含了对君主能以历史教训为镜,避免重蹈覆辙的期望。

2. 写作手法

拟人:诗中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中,“寂寞回”三字将潮水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潮水拍打空城后无奈退去的情景,仿佛潮水也因古城的荒凉而感到寂寞。这种手法使得自然景物与古城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对比: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凸显了古今之间的巨大变化。“山围故国周遭在”与“潮打空城寂寞回”两句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描绘了古城被群山环绕的稳固与永恒,后者则揭示了古城的荒凉与寂寞。这种对比手法不仅突出了古城的沧桑巨变,也暗示了历史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虚实结合:描绘了眼前的实景,山、潮、月等自然景物和城墙等历史遗迹,又通过这些实景引发了诗人对历史的联想与感慨。“淮水东边旧时月”一句中,“旧时月”既是眼前的实景,又是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与感慨。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丰富。以实写虚:诗人采用了“以实写虚”的技法,将具象景物转化为历史哲思。“群山与城墙的实体存在,被赋予守护废墟的象征意义;潮水的动态循环隐喻历史规律的回环往复”。这种手法使得诗歌在描绘具体景物的同时,也传达了深刻的历史哲理和人生感悟。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山依旧而城池已颓的景象。首句“山围故国周遭在”,以山为笔,勾勒出故城——即石头城的轮廓,城外群山矗立,沿江如壁,环绕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城池。这里的“周遭”,意指环绕四周。紧接着,“潮打空城寂寞回”,转而以水为墨,描绘长江之水拍打着石头城的石墙,然而,这座城池却已荒废,成为了历史的遗迹,潮水的拍打只能在这空城中寂寞回荡。这两句共同营造出一种江山未改而城池已荒的悲凉氛围,透露出诗人深沉的感慨。后两句则将笔触转向月光下的空城。“淮水东边旧时月”,诗人特意点出“旧时月”,寓意深远。淮水,即秦淮河,它横穿石头城,曾是六朝王公贵族们纵情享乐的所在,那里曾灯火通明、笙歌不断,是无尽的欢乐与繁华之地。而这轮曾照耀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便是这一切繁华的见证者。然而,时光荏苒,曾经的富贵与风流转瞬即逝,化为乌有。如今,只有那轮旧时月依旧从秦淮河东边升起,默默照耀着这座空城。在夜深人静之时,它缓缓越过女墙,依依不舍地向西落下,仿佛多情之人。然而,这月下的空城,却更显寂寞与凄凉。一个“还”字,蕴含了无尽的意味与情感。

4. 作品点评

诗人将石头城巧妙地置于静谧的群山怀抱、带有凉意的潮水拍岸声以及朦胧月色的映照之中,这样的背景设置愈发凸显了故都的衰败与荒凉。他仅仅描绘了山水与明月这些自然景象,却巧妙地映射出六朝时期的繁荣与富贵早已化为泡影,不复存在。诗中的每一句都是对景物的细腻刻画,然而这些景物无一不渗透着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切感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唐白居易《石头城》

# 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感溢于言表。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紫薇花》

下一篇:唐·李商隐《赠荷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