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én
huáng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zǎo
ér
shí
pín
jīng
yuè
chí
zǎo
suì
xīng
fēng
tàn
shēng
yǒng
fèi
é
shī
liáo
huáng
ēn
zhòng
kōng
chuí
dài
bái
shēn
cún
gǎn
jiǎn
jǐn
néng
chéng
bài
lán
guī
shèng
bēi

译文

忆起儿时在梨枣树下嬉戏啼闹,岁月如白驹过隙般飞逝而过。早年已发出的哀叹(父母早逝之痛),余生再也不能续写《蓼莪》般思亲的诗篇(哀痛至无法成诗)。焚烧黄纸祭奠恩重如山的父母,空自垂泪,白发苍苍苟活于世,岂敢奢求什么。腿脚不便勉强完成祭拜的礼节,乘着竹轿归去,一路上悲不自胜。

逐句剖析

"啼呼梨枣忆儿时":忆起儿时在梨枣树下嬉戏啼闹,

"驹隙频经日月驰":岁月如白驹过隙般飞逝而过。

"早岁已兴风木叹":早年已发出的哀叹(父母早逝之痛),

"余生永废蓼莪诗":余生再也不能续写《蓼莪》般思亲的诗篇(哀痛至无法成诗)。

"燎黄恩重空垂泣":焚烧黄纸祭奠恩重如山的父母,空自垂泪,

"戴白身存敢自期":白发苍苍苟活于世,岂敢奢求什么。

"足蹇仅能成拜起":腿脚不便勉强完成祭拜的礼节,

"篮舆归路不胜悲":乘着竹轿归去,一路上悲不自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焚黄》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七言律诗作品,创作于1196年6月。诗中以“啼呼梨枣忆儿时”追溯童年往事,又融入“风木叹”“蓼莪诗”等典故,深切抒发了对已故亲人的追念,以及对生命匆匆流逝的慨叹。“燎黄恩重”“戴白身存”等表述,既彰显了儒家的忠孝理念,也隐约透出诗人年老体衰的现实窘境。此诗格律严整,属七言律诗,押支韵,语言浅显易懂,鲜明体现出陆游晚年诗作沉郁苍凉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于陆游71岁退居山阴之时,恰逢南宋庆元党禁期间。诗人一生宦海浮沉,此时已步履蹒跚,连跪拜起身都颇为艰难。在主持编纂《两朝实录》的间隙,他借祭祀中的焚黄礼仪,勾起了对母亲的深切思念。诗中“篮舆归路不胜悲”一句,道尽了对亲情的追忆与对生命无常的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追忆亲情亲情的诗。全诗通过回忆童年往事,抒发了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与生命易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颔联“风木叹”出自《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喻指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蓼莪诗”源自《诗经·小雅》,是悼念父母的经典篇章。两典并列,前者写早年丧亲的痛惜,后者叹余生再难践行孝思,从“兴叹”到“永废”,形成情感递进,将对亲人的追思推向深沉。颈联“戴白”引自《战国策》“首戴白者”,特指老年;“白驹过隙”化用《庄子》,喻时光迅疾。前者直写衰老状态,后者暗抒岁月蹉跎之慨,典故与诗人现实处境相呼应,强化了年老体衰的无奈。意象组合:生活化意象如“梨枣”“篮舆”“足蹇”:“梨枣”唤起童年与亲人相处的鲜活记忆,以具体物象勾连往昔温情;“篮舆”(竹轿)、“足蹇”(腿脚不便)则是衰老的具象化,将抽象的“老”转化为可感的生活场景,让悲叹更显真切。

3. 分段赏析

首联“啼呼梨枣忆儿时,驹隙频经日月驰”,牵出童年记忆,其中“梨枣”的意象便出自该诗此句;“驹隙频经日月驰”化用《庄子》“白驹过隙”的典故,比喻时光飞逝。颔联“早岁已兴风木叹,余生永废蓼莪诗”,“早岁已兴风木叹”引《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孝道典故,“余生永废蓼莪诗”则关联《诗经·小雅》中悼念父母的篇章,两句对仗工整。颈联“燎黄恩重空垂泣,戴白身存敢自期”,描写焚黄祭告的仪式场景,“戴白身存敢自期”里的“戴白”,取自《战国策》“首戴白者”所指的老年意象。尾联“足蹇仅能成拜起,篮舆归路不胜悲”,通过“足蹇”“篮舆”等具体物象的刻画,将身体的衰老与精神的苦闷这双重困境展现得入木三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孝祥《菩萨蛮·溶溶花月天如水》

下一篇:宋·戴复古《饮中达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