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韭黄天下无":新津县的韭黄是天下所没有的,
# 韭黄:传统蔬菜品种,嫩而味美,为韭菜经软化栽培变黄的产品。,新津:新津县(今为成都市的下辖区)位于成都南部,自古盛产韭黄。
"色如鹅黄三尺余":颜色娇嫩淡黄,有三尺多长。
"东门彘肉更奇绝":东门的猪肉更加出奇绝妙,
# 彘:猪肉。,东门:指成都城东门附近。
"肥美不减胡羊酥":肥美的程度不亚于胡人的羊乳酥酪。
# 酥:柔腻松软。
"贵珍讵敢杂常馔":这么珍贵的菜肴哪敢用平常的饭食相配呢,
# 常馔:一般的食物。,讵敢:怎敢。,贵珍:贵重的珍味。
"桂炊薏米圆比珠":只能用丹桂薏米煮饭,饭粒像珍珠一样。
# 薏米:薏苡的子实,白色,可供食用及药用,亦可酿洒。,桂炊:烧桂木做饭。形容生活豪华。
"还吴此味那复有":回到吴郡后,这种美味佳肴哪里还有呢,
"日饭脱粟焚枯鱼":只好每天吃糙米饭,烧干鱼。
# 枯鱼:干鱼。,脱粟:糙米。
"人生口腹何足道":人一生嘴和肚子哪里值得一提,
# 口腹:指饮食。
"往往坐役七尺躯":常常是被七尺身躯所奴役。
# 七尺躯:一般成人的身躯。,坐:因为。
"膻荤从今一扫除":牛羊一类的荤菜,从今以后,一律不吃,
# 膻荤:指肉类食物。
"夜煮白石笺阴符":在夜间煮白石,注释《阴符经》,修炼道术。
# 阴符:即《太公阴符》,传说为姜太公所著。亦泛指兵书。,笺:注释。,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记载,白石先生,煮白石为粮。诗中用这一典故,指道家修炼。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蔬食戏书》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生活诗。诗中通过对成都美食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简朴生活的满足。诗人回忆了成都的韭黄、彘肉等美食,但回到故乡后,只能以简单的素食为生。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口腹之欲的淡然,以及对清静生活的向往。“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这几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成都美食的色香味俱佳,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美食的怀念。“贵珍讵敢杂常馔,桂炊薏米圆比珠。还吴此味那复有,日饭脱粟焚枯鱼。”诗人通过对日常饮食的描写,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人生口腹何足道,往往坐役七尺躯。膻荤从今一扫除,夜煮白石笺阴符。”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奢华生活的超脱,转而追求简朴、清静的生活。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通过对比成都美食的丰盛与故乡生活的简朴,突出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例如,诗中提到“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随后又写到“还吴此味那复有,日饭脱粟焚枯鱼。”,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奢华生活的超脱。描写:诗中详细描写了各种美食的特点,“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通过对美食的细腻描写,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虚实结合:“还吴此味那复有。”:诗人回忆在成都时品尝到的美食,如新津韭黄、东门彘肉等,这些美食的色香味俱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回忆是虚写的部分,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日饭脱粟焚枯鱼。”:诗人回到吴地后,生活变得简朴,日常只能吃粗粮(脱粟)和烧枯鱼,与成都的美食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描写是实写的部分,展现了诗人当下的生活状态。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诗人开篇便盛赞新津韭黄的独特之处,其色泽如鹅黄,且长达三尺,形象地描绘出韭黄的鲜嫩与独特。第三、四句:“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诗人接着描写东门彘肉的肥美,将其与胡羊酥相比,突出其鲜美可口,进一步丰富了美食的描写。第五、六句:“贵珍讵敢杂常馔,桂炊薏米圆比珠。”诗人以“贵珍”形容韭黄和彘肉的珍贵,不敢与普通食物混杂。同时,用“桂炊薏米圆比珠”描绘了精致的饮食场景。第七、八句:“还吴此味那复有,日饭脱粟焚枯鱼。”诗人回忆在吴地时,难以再品尝到如此美味,只能以粗茶淡饭度日,表达了对故乡美食的怀念。第九、十句:“人生口腹何足道,往往坐役七尺躯。”诗人反思人生,认为口腹之欲不足道,却常常束缚了人的身心,体现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结尾两句:“膻荤从今一扫除,夜煮白石笺阴符。”诗人表示从此摒弃荤腥,转而追求更清静的生活,如夜煮白石、研读道书,展现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上一篇:宋·杨万里《白含笑》
下一篇:宋·释文珦《出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