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槛在空虚":红色的栏槛好像在天空中无所依凭,
# 槛:栏杆。
"凉风八月初":八月之初,凉风阵阵。
"山形如岘首":放眼望去,山形地貌好像岘首山,
# 岘首:即山,在湖北襄樊市南。
"江色似桐庐":江边景色却似桐庐江。
# 桐庐:桐庐江。
"佛寺乘船入":佛寺要乘船才能进入,
"人家枕水居":百姓都临水而居。
"高亭仍有月":这高亭之上还有一轮明月,
"今夜宿何如":今夜在这里投宿怎么样?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佛寺、渡船、人家与流水相依的江南水国景致,展现出江南水乡独有的迷人风韵。这首诗围绕着百花亭,不仅写风景,还写人事,更写哲理。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开篇描绘诗人凭栏感受凉风,将自身惬意融入自然环境,营造轻松氛围。接着描写远山如黛、江水滔滔的自然景色,借景抒情,借熟悉景致引发亲切之感,为后文铺垫。情景交融:“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人事与景色相融,展现水乡独特生活场景,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好奇与思考,还可以看出诗人对这种水乡生活的欣赏与向往之情,情景交织,使情感表达更自然深刻。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诗人凭栏伫立,尽情感受着徐徐而来的凉风,惬意之感油然而生。第三、四句,则将笔触转向百花亭周边的自然景致,远处山峦如黛,连绵起伏,江水滔滔不绝,奔涌向前。这般景色,恰似诗人往昔所游历过的岘首山与桐庐江,熟悉之感扑面而来,让人倍感亲切。“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这两句,巧妙地将视角切入人事描绘。欲前往佛寺,需乘船深入,方能抵达;而借宿民家,亦要枕水而眠。此时,诗人心中不禁泛起疑问:这般选择,究竟是在求近,还是在求远呢?诗的尾句“今夜宿何如”,借助高亭夜月之景,向内心深处发出叩问。这一问,实则蕴含深意:是要去探寻高深莫测、艰难晦涩的佛理,还是选择平平淡淡、质朴真实的人世生活?诗人在此并未给出答案,而是戛然而止,将无尽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任由大家去思索、去感悟。
上一篇:唐·吴融《水调》
下一篇:唐·崔颢《雁门胡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