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色延山径":暮色从远处的山道蔓延过来,
# 延:展开,延伸。,暝色:即暮色,夜色。
"高斋次水门":高高的西阁临近三峡瞿塘关。
# 次水门:临近水边闸门。,高斋:即江边阁。
"薄云岩际宿":淡淡的浮云在山岩之间栖宿,
# 宿:栖宿。,际:之间。
"孤月浪中翻":孤独的月影跟随着波浪轻翻。
"鹳鹤追飞静":互相追飞的鹳鹤已渐趋安静,
# 追飞静:静静地追逐飞翔。
"豺狼得食喧":捕得食物的豺狼正争斗声喧。
# 得食喧:喧闹地争抢食物。,豺狼:有暗喻当时军阀混战之意。
"不眠忧战伐":战乱不停辗转忧思难以入睡,
"无力正乾坤":徒叹自己没有能力可以回天。
# 正乾坤:意谓拨乱反正,改天换地。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宿江边阁》是一首五言律诗,主题是通过诗人夜宿江边阁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直接抒发,将景与情紧密结合,展现了诗人杜甫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复杂心境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2.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了傍晚时分,暮色沿着山路蔓延开来,诗人所住的高斋紧靠着水门的景象,点明了时间是傍晚,地点是江边阁,为全诗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萧瑟的氛围。颔联:写薄云似乎栖息在山岩之际,孤独的月亮在江浪中翻滚。此联通过对薄云、孤月等景象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和孤寂。颈联:以鹳鹤追逐飞翔的安静与豺狼得食后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一静一闹,描绘出江边夜晚的动态场景。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因为忧虑战争而难以入眠,感慨自己无力匡正天下。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杜甫心系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也流露出他对自己年老体衰、无法施展抱负的无奈与悲哀。
3. 作品点评
此诗的每一句皆两两相对,尽显精妙对仗之美。诗人先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眼前之景,将暮色、薄云、孤月、鹳鹤、豺狼等景象生动呈现,而后笔锋一转,直抒胸臆,倾诉内心的情感。巧妙地将景色描绘与情感抒发相结合,先景后情,景中含情,情因景生,最终达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艺术境界。
# 《西清诗话》云:诗之声律,成于唐;然亦多原六朝旨意。何逊《人西塞诗》云:“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至少陵《江边小阁诗》则云:“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虽因旧而益妍,此类獭髓补痕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无力正乾坤”,无限感慨。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陈德公曰:“延”、“次”字法高老。三、四袭古,可知前人好古,心摹手追,不嫌直用。如此后半作庄语,亦有正气在,评:水部句亦自佳。但“出”、“上”二字无甚分别。少陵易“出”以“宿”,易“上”以“翻”,一静一动,意象各殊。且“宿”字切合夜景,而“翻”字尤写得月涌江流,涵光弄碧,上下不定,正从不眠中领略得来,故当让此公青出。
清陈世镕《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刘辰翁曰:自是仙骨。吴山民曰:“翻”字佳,作对语结整有力,周启琦曰:阴铿有“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杜有“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又阴有“花逐下山风”,杜有“云逐度溪风”,所谓祖述有自,青出于蓝也。若今人病为盗袭矣。
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李子德云:写时地毫无遗憾,结正稷、契分中语;全诗雄健,是以副之。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此何仲言诗,尚在实处摹景。此用前人成句,只换转一、二字间,便觉点睛欲飞。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西清诗话》云云如此。以予论之,“出”与“上”,“宿”与“翻”,四字各有意会,各有见地,所谓同而不同,并不可以言优劣。且杜句着力,而何句乃在有意无意之间,识者自得之。
清田同之《西圃诗说》
# 尾联见意格。五句喻贤人远举,六句喻盗贼纵横,与结尾二句笋(榫)缝密密相接。字字协律。
清黄生《唐诗矩》
上一篇:唐·李商隐《天涯》
下一篇:唐·杜牧《登乐游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