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岁晚石泉寒":小池塘在年末时节,石边的泉水透着寒意,
"荷叶低垂绿柄干":荷叶低垂着,绿色的荷柄已经干枯。
"一似渔人暮归后":这景象好似渔人在傍晚归来之后,
"败蓑破笠挂鱼竿":把破旧的蓑衣、斗笠挂在鱼竿上的模样。
# 蓑:一作蘘。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诗中描绘年末小池“石泉寒”“荷叶低垂绿柄干”的残败景象,借“一似渔人暮归后,败蓑破笠挂鱼竿”的比喻,把残荷形态与渔人暮归场景关联,写出残荷的独特姿态,表达诗人对自然之景的细腻观察与生活情趣的捕捉。
2. 写作手法
比喻:把“荷叶低垂绿柄干”比作“败囊破笠挂鱼竿”,把无生命的残荷,与生活场景中的渔人、蓑笠、鱼竿结合,赋予残荷动态与生活气息,让读者直观感受残荷形态。
3. 分段赏析
首句“小池岁晚石泉寒”,开篇点明时间(岁晚,年末)与环境(小池边,石泉寒冷)。“岁晚”自带时光流逝的清冷感,“石泉寒”从触觉写寒意,为全诗奠定“清寒”基调,让读者瞬间代入年末小池的萧瑟氛围。次句“荷叶低垂绿柄乾”,聚焦荷池主体——荷叶。“低垂”写荷叶因枯萎无力,向下耷拉的形态;“绿柄乾”指荷柄干枯,失去生机。简单四字,把残荷的“残败之态”精准呈现,与首句“寒”呼应,强化清冷意境。后两句“一似渔人暮归后,败蓑破笠挂鱼竿”,是全诗的“神来之笔”。诗人突发联想,把残败的荷叶、荷柄,比作渔人傍晚归来后,挂在鱼竿上的“败蓑破笠”。这一比喻,把静态的残荷,转化为动态的生活场景:仿佛看见渔人披着破蓑衣、戴着烂斗笠,把它们随意挂在鱼竿上的画面。残荷的“低垂、干枯”,与“败蓑破笠”的“破旧、耷拉”完美契合,让残荷有了生活气息与趣味,也展现诗人善于从平凡景物中发现奇妙关联的慧眼。
上一篇:宋·陆游《荆州歌》
下一篇:宋·释文珦《雁荡大龙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