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州登临胜景":戎州登上名胜之地,
"未尝不歌渔父家风":未曾不歌颂渔父的家风,
"以谢江山":以此感谢这里的江山美景。
"门生请问":门生请教询问:
"先生家风如何":先生的家风是怎样的呢?
"为拟金华道人作此章":为模拟金华道人写下这首词。
# 金华道人:即唐代词人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东阳金华(今属浙江)人。曾写有《渔歌子》五首。
"一波才动万波随":江上万顷波涛一个接一个涌来,
"蓑笠一钩丝":戴斗笠披蓑衣的渔翁在江边垂钓。
# 蓑笠:指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
"金鳞正在深处":鱼儿正在水中深处,
# 金鳞:指鳞光闪闪的鱼。
"千尺也须垂":即使是深藏千尺也要钓上来。
"吞又吐":鱼儿吞下了鱼饵又吐了出来,
"信还疑":将信将疑,
"上钩迟":迟迟不肯上钩。
# 迟:慢。
"水寒江静":已是水寒江静,
"满目青山":只见满目青山,
"载月明归":渔翁归来的时候明月当空。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表达隐逸情怀的词。描绘了渔父在水波间垂钓,从起波垂钓到鱼儿咬钩的过程,营造出闲适、宁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在被贬谪后对独钓江天、泛迹五湖般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白描:“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用质朴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渔父在水波中垂钓的画面,未作过多修饰,却生动展现场景。细节描写:“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细腻描绘鱼儿咬钩时犹豫的细节,使画面富有生活气息与真实感。
3. 分段赏析
《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上阕中,“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富有动态与静态之美的画面,一波泛起万波相随,渔父头戴蓑笠手持钓丝,尽显悠然,奠定闲适基调。“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则表明渔父对垂钓的执着,暗示一种坚守。下阕“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将鱼儿咬钩时的犹豫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增添生活意趣。最后“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山水夜景,江寒水冷、青山连绵,渔父在明月照耀下悠然返程,营造出宁静悠远氛围,深刻传达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4. 作品点评
《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表达隐逸主题的词作中占据一席之地。此词语言自然质朴,运用白描与细节描写等手法,生动勾勒出渔父垂钓的场景与心境,为读者营造出闲适宁静的氛围,让隐逸之趣跃然纸上。词中虽无广为传颂的名句,但其通过细腻笔触将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风格清新自然,展现出黄庭坚词作别样的风貌,对后世表达隐逸情怀的文学创作有着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 “唐诗以情韵气格胜,宋苏、黄以意胜”。此词即可一见。
清刘熙载《艺概》
上一篇:宋·欧阳修《南乡子·雨后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