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i
nó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jǐn
yān
chén
wài
jiāng
cūn
jiǔ
jiā
yuán
xiǎo
mài
luò
qīng
huā
zhái
cóng
lǎo
wéi
nóng
guó
shē
yuǎn
cán
gōu
lòu
lìng
wèn
dān
shā

译文

当时干戈遍地,唯有成都处于烟尘之外,草堂地处城郊,附近只住着八九户人家。水中的圆荷长出了细小的叶子,田里的小麦落下了轻花。在这样美好的江村住下,愿能终老于此,但退仕务农则离长安很远,也就难于以身报国。我自惭不能像晋代葛洪那样,炼成丹砂,以弃世成仙。

逐句剖析

"锦里烟尘外":当时干戈遍地,唯有成都处于烟尘之外,

# 烟尘:古人多用作战火的代名词。,锦里:即指成都。成都号称“锦官城”,故曰锦里。

"江村八九家":草堂地处城郊,附近只住着八九户人家。

"圆荷浮小叶":水中的圆荷长出了细小的叶子,

"细麦落轻花":田里的小麦落下了轻花。

"卜宅从兹老":在这样美好的江村住下,愿能终老于此,

# 从兹老:言在锦里住到老死。杜甫经过长期流浪,在政治上又碰了多次的壁,故有终老之意。从兹:指从此,从现在。,卜宅:即卜居,选择住处。

"为农去国赊":但退仕务农则离长安很远,也就难于以身报国。

# 赊:远也。,国:指长安。

"远惭勾漏令":我自惭不能像晋代葛洪那样,

# 勾漏令:指晋葛洪。杜甫自言不能如葛洪一样弃世求仙,所以说懒。其实是一种姑妄言之的戏词。勾漏,山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东北十五里,其岩穴勾曲穿漏,故名。

"不得问丹砂":炼成丹砂,以弃世成仙。

# 丹砂:即朱砂,炼丹用的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为农》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前两联描绘成都江村的宁静田园景象,后两联抒写诗人卜居为农、远离尘嚣的隐逸之志,借葛洪典故含蓄表达对理想未遂的无奈。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清幽,既展现了杜甫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亦暗含家国之思与济世理想的矛盾,是杜甫晚年诗风中现实与超脱交织的代表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为农》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夏,时杜甫定居成都浣花草堂。安史之乱未平,中原战火纷飞,而成都因地理偏安暂得宁静。诗人经历十年漂泊、仕途挫败后,在友人资助下营建草堂,诗人因喜得避地,所以写下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隐逸生活为题材,通过“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等意象,描绘成都草堂初夏的田园风光。前两联写江村静谧的自然环境,后两联抒写诗人欲终老田园却心系国事的矛盾,末句借葛洪炼丹典故,暗含对理想未竟的自嘲。全诗语言质朴,融景物描写与人生哲思于一体,展现了杜甫晚年诗风由沉郁转向淡远的过渡。

2.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运用景物描写,通过对圆圆的荷叶长出小叶,细嫩的麦子飘落轻花的细致描绘,从视觉角度展现出乡村田园中充满生机又静谧的景象,富有画面感,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恬静美好。寓情于景:“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描绘江村远离锦里的喧嚣烟尘,只有几户人家,通过描写这样宁静的环境,寓含了诗人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对比:“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将诗人想在此处卜宅终老、安心务农的愿望,与自己远离家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在选择这种生活时内心的无奈和矛盾,使情感表达更加深刻。‌虚实相生:‌前四句实写田园景物,后四句虚写归隐心境与矛盾,虚实交织中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3. 分段赏析

《为农》首联“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勾勒出诗人卜居的环境。江村位于锦里之外,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烟尘,这里只有寥寥八九户人家。地僻人稀,才真正为诗人创造了田园生活的温床。十余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政治上的屡屡失败,诗人肉体上的衰老多疾,精神上的疲惫不堪,此时在荒村僻居正好适合了远离俗世、隐居田园的心愿。“锦里”两句,营造出一种宁静、偏远的氛围,暗示了乡村生活的静谧与安宁,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远离尘世生活的向往。颔联“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细致地刻画了田园中的景色,圆圆的荷叶上新生出小小的叶片,细嫩的麦子正轻轻地飘落着花。这两句诗动静结合,“浮”和“落”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出景物的动态之美,展现了乡村田园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和对田园景色的喜爱。这一联语调舒缓自得,表现了杜诗体物入微描写细腻的特点。颈联“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在这里选择住宅,从此终老,安心务农的想法,但同时又感慨自己远离了家乡和家国。“从兹老”体现了诗人对这种乡村生活的向往和打算,“去国赊”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家国的思念,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尾联“远惭句漏令,不得问丹砂”以典故作结,耐人寻味。运用了句漏令葛洪的典故,诗人说自己远远比不上句漏令葛洪,不能去追求丹砂这种超脱的生活,对于这些,诗人的心里非常明白,因此留下来的只有遗憾。但是对于杜甫来说,江村卜居,以尽天年,够适意的了。这里诗人借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只能选择平凡的务农生活,无法追求理想中更超脱境界的遗憾和无奈,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

4. 作品点评

《为农》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深沉内敛,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喜爱,又有对远离家国的无奈,体现了杜甫诗歌情感表达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诗中“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一联,以描写手法展现田园风物的恬静之美,堪称杜甫山水田园诗中的佳句。尾联用典含蓄,深化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体现了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喜避地得所作,而“烟尘外”三字为一诗之骨。自羯虏倡乱,遍地烟尘,而锦里江村,独在烟尘之外,举目所见,圆荷、细麦,皆风尘外物也,故将卜宅而终老于兹,为农以食力而已。四民之业,唯农在家,今且去国,似违农之常,而非我之愿。然卜居得所,何减葛洪之令勾漏,但勾漏有丹砂,而锦里不得问之,以是自惭耳。盖乞勾漏亦因避乱,丹砂托词也。烟尘不到,便同仙隐,而以不得丹砂为惭,戏词也,喜在言外。“细麦”,小麦也,以对“圆荷”,亦称亦雅。

明王嗣奭《杜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高蟾《秋》

下一篇:唐·白居易《读老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