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径江村人迹绝":杂草丛生的小径通向江村,这里人迹罕至,
"白头病卧一书生":只有我这个白发苍苍、卧病在床的书生。
"窗间月出见梅影":窗外月亮升起,我看到了梅花的影子,
"枕上酒醒闻雁声":酒醒后,躺在枕上听到了大雁的叫声。
"寂寞已甘千古笑":我甘愿忍受千古的寂寞被人嘲笑,
"驰驱犹望两河平":却依然渴望为收复两河地区而驰骋疆场。
"后生谁记当年事":后世子孙有谁会记得当年我为请求北伐,
"泪溅龙床请北征":在皇帝面前落泪陈情的事情呢?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写作手法
烘托:“草径江村人迹绝,白头病卧一书生”,描绘出一幅荒僻、孤寂的画面,杂草丛生的小径,地处江村且人迹罕至,而诗人自己则是一位白发苍苍、卧病在床的书生。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出诗人此时的孤独、落寞,同时也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对比:“寂寞已甘千古笑,驰驱犹望两河平”,将自己甘愿忍受千古寂寞被人嘲笑的现状,与依然渴望为收复两河地区而驰骋疆场的壮志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为了国家理想,不顾个人荣辱的高尚情怀,也深刻地展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直抒胸臆:“後生谁记当年事,泪溅龙床请北征?”直接抒发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悲愤。诗人担忧后世子孙忘却当年自己为请求北伐,在皇帝面前落泪陈情的往事,直白地表达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无奈,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首联“草径江村人迹绝,白头病卧一书生”,陆游描绘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在一个偏僻的江村,杂草丛生的小径上几乎没有人迹,而他自己则是一位白发苍苍、卧病在床的书生。这两句诗,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孤独、凄凉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落寞与无助。此时的陆游,已至暮年,身体多病,远离朝堂,在这荒僻的地方,无人问津。颔联“窗间月出见梅影,枕上酒醒闻雁声”,诗人从自己的感官出发,描绘了深夜的景象。窗外,月亮升起,映照出梅花的影子,梅花在古代常象征着高洁的品质,这里或许暗示着诗人虽身处困境,但依然坚守自己的操守。而酒醒后,诗人听到大雁的叫声,大雁在秋季南飞,往往会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一视觉与听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颈联“寂寞已甘千古笑,驰驱犹望两河平”,诗人在此处表达了自己的心境。他深知自己的坚持可能会被人嘲笑,忍受着千古的寂寞,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渴望能够驰骋疆场,收复北方的两河地区。这种甘愿忍受寂寞,只为实现国家理想的精神,令人敬佩。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他的壮志难以实现,却始终不愿放弃。尾联“后生谁记当年事,泪溅龙床请北征?”最后两句,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他担心后世子孙忘却当年自己为请求北伐,在皇帝面前落泪陈情的事情。这一感慨,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希望后人能够铭记这段历史,继续为收复失地而努力。同时,也流露出他壮志未酬的悲愤,自己一生的努力似乎即将被后人遗忘。
下一篇:宋·苏轼《南乡子·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