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嗟覆鼎误前朝":叹息前朝奸臣误国,招致了覆亡惨祸,
# 覆鼎:语出《周易·鼎》,指误事失职的权臣。
"骨朽人间骂未销":尸骨早已腐朽成尘,但人间对他们的唾骂却从未消失。
"夜月池台王傅宅":今夜的月光洒落在昔日太傅王黼宅邸的池苑亭台上,
# 王傅:指官封太傅楚国公的王黼,担任宰相时,卖官鬻爵,专事搜刮,被称为“六贼”之一。
"春风杨柳太师桥":春风吹拂着太师往日的杨柳桥。
# 太师:指官封太师鲁国公的蔡京,也是徽宗所宠幸的奸臣,为“六贼”之首。
南宋学者、诗人
刘子翚(1101~1147),南宋学者、诗人。字彦冲,号屏山,亦号病翁,学者称之为“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曾任兴化军通判,后退居屏山讲学。朱熹曾从其学。其诗文兼长,诗歌受江西诗派影响,古诗风格高秀,近体苍劲卓炼,部分诗篇愤慨时事。还有一些抒情写景诗,意象生动,风格明快清新。四库馆臣称其文“辨析明快,曲折尽意”。代表作品有《汴京纪事》《圣传论》《维民论》等。著有《屏山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辛辣犀利的政治讽喻诗。它揭示了北宋覆亡的根本原因是权奸误国,并刻画了奸佞王黼,蔡京身死骨朽而骂名永存的历史审判。诗中描绘了夜月映照下的王傅豪宅池台与春风拂过的太师府杨柳桥,以看似永恒的优美自然景物反衬权贵昔日奢华的短暂与虚妄,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历史苍凉感,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沉痛哀思和对祸国殃民者的刻骨愤恨。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美衬丑,诗人选取“夜月”、“池台”、“春风”、“杨柳”这些优美、永恒的自然意象,反衬王黼、蔡京二人窃据国柄时的丑恶行径与其最终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3. 分段赏析
“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开篇奠定全诗沉痛基调。“空嗟”二字尽显诗人无力感与惋惜悲愤,既叹历史悲剧已成定局,又表后人的无奈。“覆鼎”化用《周易》典故,喻指祸国殃民的权奸,“误前朝”直指北宋覆灭主因。一个“误”字,既是历史定论,更是诗人的血泪控诉。“骨朽”言奸臣肉体消亡,“骂未销”强调其罪行招致的千古骂名永存。通过“骨朽”与“骂未销”的对比,彰显公理正义,奸佞虽逝,恶名却遗臭万年。“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两句,由前文的议论转向写景。王蔡生前极尽搜刮之能事,营建宏丽奢华的府邸园林,妄图永享富贵。然而民心难欺,二人终至身败名裂,倒台殒命。往昔的琼楼玉宇,如今只剩“夜月”映照下的池台、“春风”拂过的杨柳桥兀自伫立。此景不仅是对二人当年穷奢极欲的无声暗示,更以“风”“月”之永恒自然,反衬其权势人生的短暂虚幻,纵使奸佞身死物非,其祸国殃民的千古骂名,亦将如这亘古不变的夜月春风,历久弥新,永昭后世。
上一篇:宋·郭印《九日诗》
下一篇:宋·陆游《十一月五日夜半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