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别不改容":近别时强忍泪容不改,
"远别涕沾胸":远别时热泪浸透衣襟。
"咫尺不相见":纵是咫尺天涯难相见,
"实与千里同":心隔千里何异路绝人。
"人生无离别":若人生从未经历离别,
"谁知恩爱重":怎知恩爱如许深沉?
"始我来宛丘":犹记初到宛丘那一日,
"牵衣舞儿童":孩童牵衣绕膝笑舞天真。
"便知有此恨":那时便知别离恨难消,
"留我过秋风":秋风几度挽留我行程。
"秋风亦已过":而今秋风已尽寒霜降,
"别恨终无穷":此恨绵绵无绝如江声。
"问我何年归":问我何时能归故乡去?
"我言岁在东":我答归期渺茫在东方。
"离合既循环":人世离合如四季轮转,
"忧喜迭相攻":悲喜交煎似潮落潮生。
"语此长太息":悟透此理仰天一声叹,
"我生如飞蓬":此生漂泊如飞蓬断梗。
# 飞蓬:象征苏东坡的一生。
"多忧发早白":忧思催得青丝成白发,
"不见六一翁":不见六一翁超然尘外独醒!
# 六一翁:指的是六一居士欧阳修。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介绍了苏轼与亲友的离别场景,描绘了“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的情感层次与“牵衣舞儿童”的往昔相聚画面,构建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体现了“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的辩证哲思——以离别之痛反证相聚之珍贵,揭示情感在缺憾中淬炼升华的生命本质;营造了“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的苍茫意境:秋风既指自然时序流转,更隐喻人生际遇的无常,将具体离别升华为对永恒别恨的形而上学追问;表达了“我生如飞蓬,多忧发早白”的存在之痛——以“飞蓬”自喻漂泊命运,以“发白”具象化生命焦虑,最终落笔“不见六一翁”(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既追慕先贤超脱之境,又暗含自身困于尘网的自嘲。
2. 写作手法
对比:“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通过“近”与“远”的情感强度对比,揭示离别距离与伤痛程度的非线性关系,看似矛盾却暗合人性本质:越是远别,越显相聚之珍贵意象组合:“秋风”既指时序流转,又隐喻人生际遇的无常(“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将具体离别升华为永恒的生命困境。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以“近别”强抑悲容与“远别”涕泪沾胸的对比,揭示离别的本质痛苦;“咫尺不见如千里”化用《庄子》“肝胆楚越”之思,写尽心理疏离更胜地理阻隔的荒诞。中八句反向立意“无别不知恩爱重”,将离别升华为检验情感的标尺;回溯宛丘秋日与牵衣稚童的温情,反衬“别恨无穷”的宿命,秋风年复一年,离愁却如四季轮回般永恒。后四句“岁在东”以虚指归期暗藏漂泊无定,“离合循环”道破人生如自然规律的无奈,忧喜相攻如潮水般撕扯,终以“飞蓬”自喻,承接曹操“转蓬”之孤寂,写尽宦海沉浮的苍茫。末四句“多忧早白”与欧阳修(六一翁)寿考的对比,自嘲中寄寓对超然境界的追慕;飞蓬之叹既含身世飘零之痛,亦显“以理化情”的宋人理性,于涕泪间淬炼出接纳无常的豁达。
上一篇:宋·陆游《村舍》
下一篇:宋·范成大《玉山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