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石作小山":堆叠石头筑成小山,
"埋瓮成小潭":挖个坑埋下大瓮,瓮里蓄水成了个小水池。
# 成:一作作。
"旁为负薪径":旁边开辟背柴的小路,
"中开钓鱼庵":假山中间盖了座小木屋,当作垂钓的亭子。
"谷声应钟鼓":山谷的声响应和着钟鼓,
"波影倒松楠":水波的倒影里有松楠。
"借问此何许":请问这是什么地方,
"恐是庐山南":恐怕是庐山的南面。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通过写叠石而成的小山、埋瓮形成的小潭、林间樵径与水中钓庵,以及山谷回响、水波倒映松楠等清幽景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向往归隐的闲适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借问此何许,恐是庐山南”巧用庐山隐逸典故,原意指庐山自古为隐士高人聚居之地,承载着远离尘嚣、归隐自然的文人理想。作者在诗中通过设问“此何许”引出对假山景致的遐想,以“恐是庐山南”的推测将眼前人工叠石小景与庐山胜境相比,借这一典故把假山的清幽意境升华至隐逸文化的象征高度,既暗合自身晚年退居田园的心志,又寄托了对自然山水与精神自由的深切向往。意象组合:“叠石作小山,埋瓮作小潭”,通过“小山”“小潭”等意象组合,营造出精致的人工山水意境,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匠人巧思的赞叹。铺陈:“叠石作小山,埋瓮作小潭。旁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诗中通过“小山”“小潭”“负薪径”“钓鱼庵”等景观意象的铺陈,如“叠石作小山,埋瓮作小潭”直述叠石为山、挖瓮成潭的巧思,以“负薪径”“钓鱼庵”写生活意趣,将假山各处细节逐步展开。多种意象的铺陈,不仅展现了人工叠石成山的精巧构思与独特匠心,更通过微观景观的再现,营造出仿佛置身真实山林的灵动雅致意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沉浸于造景之趣的闲适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叠石作小山,埋瓮成小潭。”这两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假山的基本形态。诗人用“叠石”“埋瓮”两个动词,直述造景过程,语言质朴却充满画面感。叠石成山、瓮中蓄水,既点明假山的核心构造,又暗含人工与自然的巧妙融合。宛陵体诗风以“平淡中见深意”著称,此联通过简练的叙述,为后文意境铺垫基础。颔联“旁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此联进一步扩展空间布局,展现隐逸生活的情趣。“负薪径”呼应隐士砍柴的日常,“钓鱼庵”则暗含闲适心境。两句通过“旁”“中”二字,形成方位对比,既体现假山环境的幽深,又暗示主人远离尘嚣的志趣。陆游诗中常以自然意象寄托情怀,此联诗所流露出的闲适恬淡之感,正好符合宛陵体语言平淡而情感深沉的艺术特色。颈联“谷声应钟鼓,波影倒松楠。”此联转入听觉与视觉的交融描写。“谷声”与“钟鼓”形成虚实对照,以自然声响暗喻隐逸生活的悠远;“波影”倒映“松楠”,则通过光影交错展现假山的立体层次。两句动静结合,赋予静态景观以动态生命力,体现宋代文人追求“诗意栖居”的审美理想。尾联“借问此何许,恐是庐山南。”尾联以问句收束,将假山与庐山相比,既点明造景之精妙,又暗含对自然山水的追慕。一个“恐”字,既流露诗人对假山逼真效果的惊叹,又暗含对庐山雄奇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