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éi
péi
shǐ
使
jūn
dēng
yuè
yáng
ló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kuò
jiān
yún
lóu
zhǔ
wǎn
qíng
jiā
shī
jiē
xiè
xuān
chéng
xuě
àn
cóng
méi
chūn
bǎi
cǎo
shēng
gǎn
wéi
wèn
cóng
gēng
nán
zhēng

译文

洞庭湖广阔无边还兼有风起云涌,岳阳楼孤独无依又处于晚霞放晴。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我感觉我就像湖岸积雪之中的一丛梅花绽放了,又感觉我像百草一样从春天泥土里萌生。我哪敢违背渔父的关问呢?我从此就要更改我原来的念头不再像屈原那样去南行。

逐句剖析

"湖阔兼云雾":洞庭湖广阔无边还兼有风起云涌,

# 阔:与孤相照。

"楼孤属晚晴":岳阳楼孤独无依又处于晚霞放晴。

# 属:当也。

"礼加徐孺子":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

# 徐孺子:豫章南昌人。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

"诗接谢宣城":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

# 谢宣城:《谢眺传》: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

"雪岸丛梅发":我感觉我就像湖岸积雪之中的一丛梅花绽放了,

"春泥百草生":又感觉我像百草一样从春天泥土里萌生。

"敢违渔父问":我哪敢违背渔父的关问呢?

# 敢违渔父问:怎么敢违背渔夫的关问呢?引自《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

"从此更南征":我从此就要更改我原来的念头不再像屈原那样去南行。

# 从此更南征:从此之后就要更改原来的念头不再去南行了。引自《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唐诗三百首》。此诗作于杜甫晚年漂泊岳阳期间,以登临岳阳楼为背景,通过雄浑的洞庭晚景与精妙的典故隐喻,既赞友人裴使君礼贤下士的襟怀,又暗含自身渴求知遇的复杂心境。首联“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以壮阔湖天反衬孤楼寂影,奠定苍茫基调;颔联“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将裴使君比作东汉礼贤的陈蕃,自喻为名士徐稚,婉转表露期许;颈联“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借寒梅破雪、春草萌发之景,喻示困境中的坚韧希望;尾联“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化用屈原与渔父对话典故,暗示若不得重用则继续漂泊的矛盾抉择。全诗融沉郁顿挫之风与含蓄用典之长,以景生情、以典喻志,既见洞庭气象之宏阔,又透乱世文人进退之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为杜甫晚年所作,时值大历四年(769)春。彼时诗人历经安史之乱后漂泊西南十余年,辗转至湖南岳阳,贫病交加,生计多仰仗地方官员接济。新春之际,受当地裴使君礼遇,受邀同登岳阳楼览胜。诗中既记录与裴氏登楼观洞庭晚景之事,亦借东汉陈蕃礼遇徐稚之典,委婉表达对裴使君知遇之恩的感念,更暗含希冀对方举荐提携的复杂心绪。此诗可视为杜甫晚年依附权贵、进退维谷处境的缩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登楼诗。全诗以登临岳阳楼为线索,首联以“湖阔兼云涌”勾勒洞庭湖的雄浑气象,颔联借东汉名士徐稚与太守陈蕃的典故,暗喻诗人与裴使君的关系,既赞对方礼贤下士,亦抒渴望知遇的隐衷;颈联“雪岸丛梅发”以寒梅破雪、春草萌发之景,寄寓困境中未泯的希望;尾联化用屈原与渔父对话的典故,婉转道出进退两难的抉择。全诗以登楼之景起兴,融历史典故与眼前实境,既展现湖楼壮阔,又通过徐孺、谢朓、渔父等多重意象,含蓄表达了诗人对礼遇的感激、对仕途的期冀,以及漂泊中的孤寂与矛盾。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尾联“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中借“南征”呼应屈原行吟江畔的意象,将现实抉择与历史情境叠合,深化情感厚度。虚实结合:颔联“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中虚写徐孺、谢宣城等历史人物,实写与裴使君的交往;尾联“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中虚引渔父问答,实指自身进退之思,虚实相生拓展诗意空间。用典:颔联“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中以东汉徐稚(喻己)与陈蕃(喻裴使君)的典故,暗喻知遇之恩;尾联“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中化用屈原《渔父》对话,借“敢违渔父问”表明心志,拒绝随波逐流,两处用典皆以古喻今,含蓄表意。

3. 分段赏析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首联“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以“兼”字勾连洞庭湖的阔大与云雾的迷蒙,又以“属”字将孤楼锁定于晚晴的特定时空,以壮阔湖天反衬孤寂心境,暗合诗人漂泊无依的处境;颔联“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巧用典故,自比东汉隐士徐稚受陈蕃礼遇,将裴使君喻为礼贤下士的太守,同时借南朝谢朓的文采赞誉对方,既显受款待之感激,又隐晦流露依附权贵、渴求知遇的复杂心绪;颈联“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表面写登楼所见雪岸寒梅傲放、春泥百草萌发之景,实则托物言志,以梅之凌寒暗喻自身气节,以草之新生寄寓困境中未泯的希望;尾联“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化用屈原《渔父》典故,以双关笔法道出抉择:若裴使君能如陈蕃般重用自己,则愿“违渔父劝”留居岳阳;若不得其用,则只能“南征”继续漂泊。此联看似含蓄,实则暗藏机锋,将依附权贵的卑微祈求与士人清高气节交织,更与《南征》诗中“未见有知音”的愤慨遥相呼应,揭示晚唐文人进退失据的生存困境。

4. 作品点评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沉郁诗风的代表作之一,被收录于《唐诗三百首》,其历史价值在于以登楼之景为媒介,深刻折射出乱世文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全诗以典故为骨架,徐稚、陈蕃之喻既显对裴使君礼遇的感怀,又以渔父问答暗藏进退之思,典故的密集运用与虚实转化,使诗意含蓄深沉,达到“用事无迹”(清·浦起龙)的境界。诗中“雪岸丛梅发”一联,以寒梅傲雪、春草萌发之景,将自然意象与人生志趣交融,既见杜甫困境中的坚韧,亦为后世称道的名句。全篇炼字精工,“兼”“属”二字凝练时空关系,“敢违”一词双关进退抉择,尤见老杜晚年笔力之苍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秋江送客》

下一篇:唐·戴叔伦《山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