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鸿次第过":到了秋天,大雁们一只只地飞过去,
# 次第:依次、排比。
"哀猿朝夕闻":早晚都能听到哀伤的猿猴啼叫声。
"是日孤舟客":这天,我独自一人乘着小船,
"此地亦离群":漂泊在这地方,远离人群。
"蒙蒙润衣雨":细雨蒙蒙,打湿了衣裳,
# 蒙蒙:迷蒙貌。
"漠漠冒帆云":云雾茫茫,笼罩着船帆,使得前方的路更加模糊不清。
# 漠漠:迷蒙貌。
"不醉浔阳酒":在这样的情境下,如果不痛痛快快地喝上几杯浔阳的美酒,
"烟波愁杀人":让自己暂时忘却忧愁,只怕这满江的烟波云雾,会让我愁绪满怀,难以自禁啊。
# 愁杀:使人极为忧愁。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秋鸿次第过,哀猿朝夕闻。”“蒙蒙润衣雨,漠漠冒帆云。”,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借此抒发离别之情和内心的孤独。动静结合:诗中既有动态的描写,“秋鸿次第过。”(候鸟依次飞过),也有静态的描写,如“哀猿朝夕闻。”(猿猴的悲鸣声在清晨和黄昏不断传来),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对比:诗中“不醉浔阳酒,烟波愁杀人。”一句,通过对比“不醉酒”和“愁杀人”,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无奈。
2. 分段赏析
首联:“秋鸿次第过,哀猿朝夕闻。”诗人以“秋鸿”和“哀猿”开篇,描绘了秋天的典型景象。大雁南飞象征着离别,而猿猴的哀鸣则更添凄凉。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离愁别绪的情感基调。颔联:“是日孤舟客,此地亦离群。”诗人将视角转向自身,自称为“孤舟客”,点明了送别的主题。“此地亦离群”进一步强化了孤独感,暗示诗人不仅与友人离别,更在这秋日的江边感受到一种被世界遗弃的孤独。颈联:“濛濛润衣雨,漠漠冒帆云。”此联通过“蒙蒙”“漠漠”两个叠词,细腻地描绘了秋雨和江云的景象。“润衣雨”和“冒帆云”不仅写出了天气的阴沉,更通过这种迷蒙的景象,衬托出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忧愁。尾联:“不醉浔阳酒,烟波愁杀人。”最后两句以“不醉酒”和“愁杀人”收束全诗,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烟波”象征着江上的茫茫雾气,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无尽愁绪。诗人不愿以酒浇愁,反而让这份愁绪在烟波中愈发浓重。
上一篇:唐·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下一篇:唐·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