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出涧壑":青松挺立于山谷溪涧之间,
"十里闻风声":但十里外都能听到风吹动它的声音。
"上有百尺丝":它的枝干上面缠绕着百尺长的菟丝,
# 百尺丝:这里指菟丝,一种缠绕寄生的植物。丝:菟丝,又名女萝,攀援植物,可入药。
"下有千岁苓":树根下则匍匐着千年的老茯苓。
# 苓:茯苓,生在老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可入药。
"自性得久要":青松凭借其坚韧不拔的本性,
# 得:能够。,自性:自身的本性。
"为人制颓龄":长久以来成为助人延年益寿的宝贵之物。
# 颓龄:衰年,垂暮之年。颓:倒塌,颓坏,颓丧。
"小草有远志":菟丝虽是小草,也有远大的志向,
# 远志:小草的一种,为常用中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并被视为养命要药。
"相依在平生":它们与青松相依相伴,共度岁月。
"医和不并世":古时的名医医和已不在世上,
# 医和:春秋时秦国良医,名和。比喻能荐用贤士的人。
"深根且固蒂":但青松深扎根基,稳固生长,其精神与医和的医术一样深邃且持久。
"人言可医国":人们常说,有如青松般坚韧不拔的人能够治理国家,
"可用太早计":又何必打算太早,要求过急呢。
"小大材则殊":无论是小草还是青松,它们材能是虽有不同,
# 小大材:指小草与青松。
"气味固相似":但它们的品格和情调却很相似。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以青松为喻,赞颂了其坚韧不拔与长寿的品质,上攀藤蔓、下育灵芝,象征着其强大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影响力。小草虽微,却怀有远大的志向,与青松相伴,体现了坚韧精神的传承。通过医和虽不并世的比喻,表明青松深根固蒂,如医者治世,不必急于一时。最后指出大小之材虽异,但内在的精神与生命力相似。此诗借涧松比喻苏轼,表达了对其大才未得其用却声名远播的赞赏,并以菟丝自比,希望与青松长久相依,展现了作者虽自认为“小草”,却怀有与苏轼同样的“医国”抱负。
2. 写作手法
比喻:黄庭坚通过将青松比作苏轼,菟丝、茯苓喻为追随者,形象地表达了对苏轼高尚品格的崇敬以及自己和其他追随者与苏轼之间的关系。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形象,也使得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象征:诗中“小草有远志”,这里的“小草”象征着诗人自己,虽然才能不及苏轼这样的“青松”,但同样怀有高远的志向。“医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则象征了即使在没有明君或良师的时代,也要坚守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其二)》开篇以“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描绘了一幅壮观的画面,通过对青松生长环境的描写,展现了青松不畏艰险、傲然挺立的形象。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青松比作苏轼,表达了对苏轼高尚品格的崇敬之情。“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进一步通过描述松树上的菟丝和松下的茯苓,暗示了追随者与伟大人物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展示了黄庭坚自己和其他追随者的立场。接下来,“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通过对比青松与小草,既突显了两者在才能上的差异,又强调了它们共同的理想追求和精神气质,体现了诗人虽自觉才华不及苏轼,但在精神层面上与其志同道合的情感。诗中“医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人言可医国,何用太早计”,借用了“医和”的典故,表达了虽然空有治国之才却难以施展的无奈与淡泊名利的态度。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使得情感更加含蓄而深刻。最后两句“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作为全诗的总结,巧妙地将青松与小草的关系进行了升华,表明尽管各自的才能有所不同,但在精神品质上却是相同的。这不仅是对苏轼的高度评价,也是对自己及其他追随者的一种自我激励,体现了他们共同追求理想、坚守原则的精神风貌。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苏轼的倾慕之情及其个人的理想追求。
下一篇:宋·吴可《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