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
# 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平沙莽莽黄入天":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
#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
"一川碎石大如斗":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
# 匈奴:借指达奚部族。《新唐书·封常清传》:“达奚诸部族自黑山西趣(趋)碎叶,有诏还击。”
"金山西见烟尘飞":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
# 金山:指天山主峰。
"汉家大将西出师":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 汉家大将:指封常清,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岑参在他的幕府任职。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将军金甲夜不脱":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
#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风头如刀面如割":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
"五花连钱旋作冰":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
# 五花连钱旋作冰:五花:将马鬣剪成五瓣花的形状,称为五花马。连钱:马名。其毛色斑驳,形似连串的铜钱,俗称连钱骢。旋作冰:指沾在马毛上的雪,受到马身上汗气的熏蒸而融化,但立刻又结成冰块。旋,立刻。
"幕中草檄砚水凝":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 草檄: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虏骑闻之应胆慑":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
# 慑:恐惧,胆怯。
"料知短兵不敢接":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
#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相对弓箭一类长兵器而言。
"车师西门伫献捷":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 献捷:献上贺捷诗章。,伫:久立,此处作等待解。,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唐代岑参创作的七言古诗,属于边塞诗题材。此诗描写了走马川一带恶劣的环境,如狂风呼啸、飞沙走石等,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同时,也展现了唐军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表达了诗人对封大夫出师西征的赞美与祝愿,体现了边塞诗的特色。
2. 写作手法
夸张:“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碎石夸张地形容为如斗般大,又说其随风满地乱走,极言风之大,渲染出边塞环境的恶劣。反衬:以实衬虚,诗人通过描写边塞环境的艰险,如狂风、黄沙、碎石等,来反衬边防将士不畏艰险的精神和高昂的爱国精神。细节描写:“将军金甲夜不脱”,通过将军夜晚不脱铠甲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凸显出战争的紧张氛围和将军的高度责任感。比喻:“风头如刀面如割”,诗人将凛冽的寒风比作刀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锋利和寒冷,仿佛能割伤人的脸庞,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边疆环境的恶劣以及将士们行军的艰辛。
3. 分段赏析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开篇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走马川周边的景象。“君不见”起笔,引人注目,“走马川行雪海边”点明了地点,“平沙莽莽黄入天”则生动地描绘出沙漠的广袤无垠以及黄沙漫天的壮观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进一步渲染环境的恶劣。“风夜吼”生动地写出了狂风的猛烈,“一川碎石大如斗”形象地描绘出碎石的大小,“随风满地石乱走”则将狂风的威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狂风肆虐、飞沙走石的震撼场景。“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此句将视角转向敌我双方。“匈奴草黄马正肥”写出了匈奴军队的优势,“金山西见烟尘飞”描绘出战争的紧张氛围,“汉家大将西出师”则表明了唐军出征的决心和勇气,形成了敌我双方的鲜明对比,唐军的英勇无畏。“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着重刻画了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行。“将军金甲夜不脱”体现了将军的尽职尽责,“半夜军行戈相拨”描绘出军队在夜间行军的艰难,“风头如刀面如割”则生动地写出了寒风的刺骨,从侧面烘托出将士们的坚韧和顽强。“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继续描写行军的艰难。“马毛带雪汗气蒸”表现了战马的疲惫,“五花连钱旋作冰”和“幕中草檄砚水凝”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寒冷,突出了将士们在恶劣条件下依然坚持行军作战的精神。“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最后三句通过想象敌军的胆怯和我军必将胜利的场景,表达了对出征将士的赞美和对胜利的期盼。“虏骑闻之应胆慑”写出了敌军的恐惧,“料知短兵不敢接”进一步强调了敌军的怯懦,“车师西门伫献捷”则表达了诗人对唐军凯旋的信心和期待。
4. 作品点评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在声韵处理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匠心。全诗除开篇“君不见”起兴的两句外,采用三句一转韵的密集换韵模式(如“天-斗-走-肥-飞-师”),这在七言古诗中堪称创格。这种“势险节短”(沈德潜评)的韵律结构,通过平仄声韵的交替(如“吼-走”为仄仄相承,“肥-飞”为平仄相间),形成类似战鼓擂动的节奏张力,与诗中“风头如刀面如割”的凛冽寒意形成声律共振。诗中“碎石大如斗”的夸张意象与“马毛带雪汗气蒸”的动态细节,既符合边塞地理实录(岑参《轮台歌》亦载“一川碎石大如斗”),又暗合《史记·天官书》“风如刀剑”的天文观测记录。三句一节的歌行体式,突破传统乐府诗的偶句押韵惯例,通过“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连环转韵,营造出疾风骤雪的视听压迫感。这种“奇而入理”(严羽评)的声韵设计,既源于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亲历的“轮台风夜”(见《岑嘉州集》卷三),又暗含对汉代《出师颂》“风尘不起”典故的创造性转化,最终在“车师西门伫献捷”的平声韵收束中,完成从战场景象到凯旋预期的声韵升华。
# 第一解二句,余皆三句一解,格法甚奇。“大如斗”者尚谓之“碎石”,是极写风势,此见用字之诀。奇句,亦是用字之妙(“马毛带雪”二句下)。其精悍处似独辟一面目,杜亦未有此。老杜《饮中八仙歌》中,多甲三句一解而不换韵,此首六解换韵,平仄互用,别自一奇格也。
清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 势险节短。句句用韵,三句一转,此《峄山碑》文法也,《唐中兴颂》亦然。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奇景以奇结状出(“一川碎石”句下)。险绝怕绝,中夜读之,毛发竖起。逐句用韵,每三句一转,促节危弦,无诘屈赘牙之病,嘉州之所以颉颃李、杜,而超出于樊宗师、卢仝辈也。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才作起笔,忽然陡插“风吼”“石走”三句,最奇。下略平叙舒其气,复用“马毛带雪”三句,跌荡一番。急以促节收住,微见颂扬,神完气固。谋篇之妙,与《白雪歌》同工异曲,三句一转都用韵,是一格。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奇才奇气,风发泉涌。“平沙”句,奇句。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上一篇:唐·杜甫《春远》
下一篇: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