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满冶城渚":春潮淹没了冶城的洲渚,
# 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冶:一作“台”。
"日斜征虏亭":落日余晖斜照在征虏亭。
# 征虏亭:亭名,在金陵。
"蔡洲新草绿":蔡洲新草茁壮一片嫩绿,
# 蔡洲:江中洲名。蔡:一作“芳”。
"幕府旧烟青":幕府山上仍是烟霭青青。
# 幕府:山名。
"兴废由人事":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事,
# 人事:指人的作为。,兴废:指国家兴亡。
"山川空地形":山河也徒有险峻的地形。
# 山川空地形:徒然具有险要的山川形势。
"后庭花一曲":玉树后庭花这支亡国曲,
#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歌曲名。
"幽怨不堪听":凄婉幽怨令人不忍再听。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描绘了金陵与六朝相关的名胜古迹之景,如诗中前半部分通过对所见之景的描写,巧妙地点出这些与六朝有关的地点,暗示了千古兴亡的缘由。体现出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在后半部分通过议论与感慨揭示出全诗吊古伤今的主旨,借金陵的古迹景象,写出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当下社会的隐忧。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潮满冶城、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幕府旧烟等景象,通过这些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兴衰无常的氛围,寄寓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对比:“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将国家的兴衰归结于人事,与山川的空有险要地形形成对比,突出了人的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人事对于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用典:“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运用了《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音,诗人借此表达对历史上荒淫误国行为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借古讽今: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以《玉树后庭花》这一亡国之音,暗示唐朝统治者如同六朝帝王一样,依托关中险要,沉迷声色享乐,正重蹈六朝覆辙,含蓄却有力地批判了现实,发出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3. 分段赏析
首联“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开篇即营造出一种雄浑且带着沧桑感的氛围。“潮满”描绘出江水的汹涌澎湃,暗示着时间的无情流逝,而冶城作为东吴时期冶铸兵器的重要场所,本应充满历史的厚重感,可诗人寻觅时,只见到一片荒寂,耳边唯有江涛拍岸之声,这与往昔吴国的兴盛形成鲜明对比。“日斜征虏亭”,点明时间已至傍晚,在斜晖的映照下,征虏亭孤零零地矗立着,拉长的影子愈发显得孤寂。征虏亭曾是东晋王谢贵族饯行送别之地,热闹非凡,如今却人去亭空,仅余残照。诗人通过对晨景和晚景的勾勒,借助冶城和征虏亭的今昔对比,从景语中自然地道出盛衰之变,紧扣“金陵怀古”的主题,为全诗奠定了吊古伤今的基调。颔联“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依旧围绕写景展开,却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从表面看,描绘了蔡洲新草萌生、绿意盎然,幕府山青烟袅袅的春日景象。但结合历史背景,蔡洲曾是东晋平定苏峻叛乱的重要战场,幕府山因王导在此设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此地见证了诸多政权的更迭。尽管历经战火纷争,山川风物却依然如故,“新草绿”与“旧烟青”对仗工整,色彩鲜明,将眼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与背后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相互交织,情景交融。这种描写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陈迹的凭吊,又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好了铺垫,使读者能从这看似平常的景色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颈联“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笔锋一转,由景入议。诗人在前两联对金陵诸多历史遗迹的描绘与感慨基础上,以高度凝练且深刻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衰的本质原因。诗人反思六朝的繁华盛景如今已不复存在,那些曾手握权势的权贵们也早已消逝。即便金陵拥有险要的山川地形,如幕府山、长江天险等,却未能阻挡政权的更替。由此,诗人提出“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观点,强调国家的兴衰取决于人为因素,而非地理形势。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观念,具有卓越的见识。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中的“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明显受到此联的影响,足见刘禹锡这一议论的高妙之处。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以《玉树后庭花》这一著名的亡国之音收束全诗。六朝的帝王们凭借天险,沉迷于声色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然而,历史的教训似乎并未被后世所铭记。诗人听闻《玉树后庭花》依旧在世间传唱,不禁联想到唐代统治者依托关中险要的山河,同样沉溺于享乐之中,正重蹈六朝覆辙。诗人没有直接批判唐代统治者,而是通过《后庭花》这一音乐意象,含蓄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统治者的警示。
4. 作品点评
刘禹锡的《金陵怀古》正如《贞一斋诗说》所评,首联从题目前巧妙引入,尾联又从题目后自然延伸。前两联不点破具体史实,仅借金陵与六朝相关的名胜古迹,以含蓄之法暗示千古兴亡之因,避免了刻板叙述。后两联则由景入情,借议论与感慨巧妙地借古讽今,揭示全诗主旨。这般独特的创作手法,令整首诗跳出了单纯缅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的狭隘框架,得以站在更为宏观的历史维度上,展现出深邃的思考与广阔的历史视野。
# 每读刘宾客诗,似乎百十选一以传诸世者,言言精确。前四句用四地名,而以“潮”、“日”、“草”、“烟”附之。第五句乃一篇之断案也,然后应之曰“山川空地形”,而末句乃寓悲怆,其妙如此。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新草”、“旧烟”,只四字逼出“怀古”。五、六斤两,起结俱“金陵”。丝缕俨然,却自无缝。冯班:起句千钧。何义门:此等诗何必老杜?才识俱空千古。“潮落”、“日斜”、“烟青”、“草绿”,画出“废”字。落日即陈亡,具五国之意。第五起后二句,第六收前四句,变化不测。前四句借地形点化人事。纪昀:叠用四地名,妙在安于前四句,如四峰相直矗,特有奇气。苦安于中二联,即重复碍格。五、六筋节,施于金陵尤宜,是龙盘虎踞,帝王之都。未《后庭》一曲,乃推江南亡国之由,申明托、六。虚谷以为但寓悲怆,未尽其意。起四句似乎俨对,实则以三句“新草”,剔出四句“旧烟”,即从四句转出下半首。运法最密,毫无起承转合之痕。许印芳:此评甚精,深得古人笔法之妙。如此解巧知三、四“新”、“旧”二字足眼目。又按六句用龙虎天堑故事,而用其意,不用其词。此亦暗用法。……此句不似缴足第五句,而且收拾前四句。若无收拾,便是无法,可谓精密之至。
明末清初冯舒《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白居易《见紫薇花忆微之》
下一篇:唐·岑参《宿铁关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