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暗淡将何比":一丛丛紫薇花显得暗淡无光,它们与什么相比才最为贴切呢,
"浅碧笼裙衬紫巾":浅绿色的花萼如同笼着裙裾,衬托着紫色的花瓣好似头巾。
# 紫巾:喻紫色花朵。,笼裙:即裙子,喻枝叶。
"除却微之见应爱":除了微之你以外,恐怕没有人会如此喜爱这紫薇花了,
"人间少有别花人":人世间少有像你这样懂得欣赏它的人啊。
# 别:鉴别。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反问:“一丛暗淡将何比?浅碧笼裙衬紫巾。”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诗人故意提出紫薇花颜色不鲜亮、并不如寻常花那样引人夺目的问题,却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接下来的诗句进行烘托和暗示。这种反问手法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烘托:诗人在描绘紫薇花时,并没有直接赞美其美丽,而是通过“浅碧笼裙衬紫巾”的比喻,以及“除却微之见应爱,人间少有别花人”的抒情,烘托出紫薇花的独特韵味和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这种烘托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含蓄而深沉,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对比:诗中的“除却微之见应爱,人间少有别花人”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紫薇花的喜爱和元稹的与众不同。诗人认为,除了元稹以外,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欣赏紫薇花的美丽。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还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珍视和思念之情。借物抒情:整首诗以紫薇花为引子,借花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紫薇花的形态和颜色,并将其与友人的形象和情感紧密相连,使得诗句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
2. 分段赏析
《见紫薇花忆微之》“一丛暗淡将何比”这句诗以“暗淡”形容紫薇花的色彩,并不直接赞美其鲜艳夺目,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对低调、不张扬的形容词。这样的描述看似平淡,实则富有深意。诗人似乎在暗示,紫薇花虽不张扬,却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只是这种美感需要懂得欣赏的人才能发现。同时,“将何比”三字,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下文的描绘和抒情埋下了伏笔。“浅碧笼裙衬紫巾”这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紫薇花的形态和颜色。诗人用“浅碧笼裙”比喻紫薇花的花萼和叶片,用“紫巾”比喻花瓣。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将紫薇花的美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浅碧与紫色的搭配,也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淡雅宁静的氛围,与首句的“暗淡”相呼应,共同构成了紫薇花的独特美感。“除却微之见应爱”这句诗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诗人认为,除了元稹(微之)以外,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欣赏紫薇花的美丽。这里的“除却微之”是一个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元稹在诗人心中的独特地位,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珍视。同时,“见应爱”三字,也透露出诗人对紫薇花的喜爱之情,以及他认为这种喜爱是应该被理解和分享的。“人间少有别花人”这句诗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延伸和升华。诗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懂得欣赏紫薇花的人并不多。这里的“别花人”指的是那些能够发现和欣赏花卉独特美感的人。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元稹的赞美和敬仰,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因为他知道,像元稹这样懂得欣赏紫薇花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上一篇:唐·韦应物《夏花明》
下一篇:唐·刘禹锡《金陵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