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īng
tán
qín

朝代:唐作者:刘长卿浏览量:1
líng
líng
xián
shàng
jìng
tīng
sōng
fēng
hán
diào
suī
ài
jīn
rén
duō
tán

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逐句剖析

"泠泠七弦上":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

# 七弦:一作“七丝”。古琴有七条弦,又称七弦琴。,泠泠:清幽,清冷,形容声音清越。这里指琴声清冽。

"静听松风寒":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

# 寒:凄清的意思。,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虽自爱":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

# 爱:喜爱。,古调:古时的曲调。调,一作“曲”。

"今人多不弹":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 弹:弹奏。,多:一作“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听弹琴》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五言绝句。前两句以“泠泠七弦上”勾勒清越琴声,借“静听松风寒”展现琴曲中的松风意境,既赞琴者技艺超群,又营造出空谷幽兰般的音乐境界。后两句笔锋一转,借琴抒怀:“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古调”既指清雅琴曲,更暗喻诗人孤高品格。此句双关巧妙,既道出雅乐无人赏的遗憾,更倾吐了诗人不合时俗的寂寞心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听弹琴》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天宝末年(约755年)刘长卿进士及第,恰逢安史之乱爆发,未及正式入仕便被迫南逃至吴越地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年),他先后担任长洲县尉与代理海盐县令,此诗正是他身处江南官场初期所作。这段经历恰逢中原战火纷飞,诗人初入仕途便遭遇家国动荡,其诗作中既有个体命运飘零之叹,也暗含时代剧变的苍凉底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听弹琴》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以清冷幽远的古调自喻,感叹雅乐不为世俗所赏,既流露怀才不遇的悲慨,亦倾吐知音难觅的怅惘。诗中“古调”二字双关精妙:既指高洁的琴曲遗韵,更象征诗人不合时俗的孤傲风骨。全诗以素雅琴音为境,以松风寒意为韵,在含蓄凝练的语言中,将文人雅士的冰雪襟怀与曲高和寡的孤独感交织呈现,字里行间弥漫的孤独感令人动容。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全诗以琴声为载体,借“古调”象征诗人的高洁品格与不合流俗的精神追求。前两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表面写琴声清越,实则暗喻诗人内心的清冷孤寂;后两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则通过古调被弃的境遇,映射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双关:“松风寒”既指琴曲《风入松》的调名,又以松风之凛冽暗示琴声的凄清,形成自然意象与音乐意象的融合。“古调”既指传统高雅琴曲,又隐喻诗人坚守的文人风骨,语言含蓄而意蕴深远。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诗的前两句聚焦"听琴"的过程,以“泠泠”开篇,形容琴弦拨动时清越悠扬的声响,这是初听时的直观感受。当诗人凝神静听,琴音渐转幽深,仿佛松林间穿行的寒风,既指琴曲《风入松》的旋律,又暗含清冷意境。这里的"寒"并非真实的寒意,而是听者沉浸音乐时产生的通感——琴声如松风般涤荡心神,让读者与诗人共同步入空灵的音乐世界。这两句极写琴音之美,实为后文“今人多不弹”埋下伏笔。后两句:后两句笔锋陡转,借琴声抒怀。“古调虽自爱”的“虽”字暗含无奈转折,“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显知音难觅。此处有双重深意:一是,唐朝盛行西域传入的琵琶新声(燕乐),七弦琴代表的传统雅乐日渐冷落。古调如阳春白雪,高雅却小众,恰似诗人坚守的品格。二是,刘长卿以古琴自喻,倾吐怀才不遇之痛——他如古调般恪守高洁,却与趋时媚俗的世风格格不入。这种"不合时宜"的孤独感,在其诗作中屡见痕迹,成就了他"孤芳自赏,不随流俗"的精神肖像。

4. 作品点评

这首《听弹琴》以琴音为引,始于对清雅古调的倾心礼赞,却急转直下化作对世俗流风的沉痛慨叹。诗中流淌的不仅是琴弦的震颤,更是诗人刘长卿孤标傲世的精神独白——他如雪中青松般拒绝与俗艳春芳共舞,宁守冰霜之操亦不苟合时流。纵观其人生轨迹,这位才情冠绝一时的诗人,因刚直遭构陷而多次遭贬,虽胸中块垒难平,却始终以七弦琴般的清冷姿态,在浮华世道中独守精神高地。整首诗犹如一柄寒玉雕成的镜子,既映照出诗人对"高雅、高尚、高洁"三重境界的永恒追慕,也倒影出他与浊世背道而驰的宿命轨迹:那份遗世独立的坚持固然令人动容,但曲高和寡的寂寥,终究化作诗行间挥之不去的清寒月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语不须多,不须深。

明顾璘《批点唐音》卷十一

# 如置身高山流水之间。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续编》卷六

# 中郎焦尾之材,伯牙高山之调,悠悠今古,赏音能有力人!况复茂材异等,沉沦于升斗微官;绝学高文,磨灭于蠹断简!岂独七弦古调,弹着无人?文房特借弹琴,以一吐其抑塞之怀耳。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

下一篇:唐·高适《醉后赠张九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