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像花而不是花,
"雾非雾":似雾而不是雾。
"夜半来":半夜时分到来,
"天明去":天亮以后离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 几多时:没有多少时间。几:《御定词谱》作不。,春梦:春夜很短,春梦极言其短。,来如:来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 觅:寻找。,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情诗。通过花、雾、春梦、朝云等一系列比喻,营造出朦胧意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易逝、难以把握的感慨,体现出对人生虚幻无常的喟叹。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花、雾、春梦、朝云等为喻体,将所咏之物比作这些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所咏之物短暂易逝、似真似幻、难以捉摸的特点,从而隐晦地传达出诗人对人生虚幻、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慨。象征:“花非花,雾非雾”营造出一种朦胧、虚幻的氛围,象征着人生中那些难以言喻、飘忽不定的情感体验。
3. 分段赏析
开篇“花非花,雾非雾”,以独特新颖的比喻,奠定全诗朦胧难辨的基调,引发读者好奇。“夜半来,天明去”,此句从时间角度,简洁而形象地描绘出所咏对象来去匆匆、短暂无常的特点。“来如春梦几多时?”以“春梦”为喻,进一步强调其短暂,以疑问形式深化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慨。“去似朝云无觅处”,再以“朝云”作比,突出其消逝后难以寻觅的无奈,将诗人对人生虚幻、美好不再的喟叹推向高潮,各句层层递进,共同营造出朦胧且富有深意的意境。
4. 作品点评
《花非花》是白居易诗的一首诗作,语言浅近却蕴含深意,运用一连串精妙比喻,将难以言说的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慨,表达得含蓄而深沉。诗中无明确名句却全篇意境浑然一体,开创了一种朦胧之美,在诗歌创作领域具有独特意义,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别样的创作思路与审美范式,让读者在反复品味中感受其无尽的艺术魅力。
# 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花非花,雾非雾”,虽《高唐》《洛神》,奇丽不及也。张子野衍之为《御街行》,亦有出蓝之色。
明杨慎《词品》
# 此乐天自谱体也。语甚趣。
明茅暎《词的》
# 《花非花》一首,尤缠绵无尽。
清王奕清《历代词话》
# 起二语奇妙。看他分写去、来二字,不着人力,而神妙天然。
清陈廷焯《云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