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湖松岛莲花寺":在西湖附近的孤山上有座孤山寺,
# 莲花寺:孤山寺。,松岛:孤山。,柳湖:西湖旁多植柳,故有是称。
"晚动归桡出道场":傍晚听完高僧佛经讲解划船回去。
# 道场:僧侣诵经礼拜之处,即佛殿。,桡:船桨。
"卢橘子低山雨重":因为卢橘饱含雨水,所以其果实沉重而低垂,
# 重:沉重。,卢橘子:枇杷的果实。卢橘:枇杷。
"棕榈叶战水风凉":棕榈的叶子随着清风的吹动相互击打着。
# 凉:指水风的清爽。,战:交相互动。,棕榈叶:棕榈的叶子。棕:一作栟。
"烟波澹荡摇空碧":湖上的水气迷蒙,微波动荡,水天一色,
# 空碧:指水天交相辉映。,澹荡:荡漾。,烟波:湖上的水气与微波。
"楼殿参差倚夕阳":望湖上琼楼珠殿,参差不去,倒映在夕阳下。
# 倚:靠着,这里有映照的意思。,参差:高低错落的样子。
"到岸请君回首望":回到对岸,请各位客人再回首望去,
# 回首:回头。,君:各位客人。
"蓬莱宫在海中央":孤山寺仿佛像仙山中的蓬莱宫一样,坐落在水中央。
# 蓬莱宫:传说海上有仙山,名蓬莱,而孤山寺中亦有蓬莱阁,语带双关。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绘了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与客人游赏西湖孤山寺后晚归的情景,展现了柳湖、松岛、寺庙等景致,以及卢橘被山雨压低、栟榈在风中摇动,还有烟波荡漾、楼殿倚着夕阳等景象。通过这些描写,营造出优美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留恋与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围绕西湖孤山寺周边景色展开描写,“柳湖松岛莲花寺”和“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围绕西湖孤山寺周边景色展开描写,将对西湖美景的留恋和喜爱之情融入到景物之中,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比喻:“蓬莱宫在海中央”将孤山寺比作蓬莱宫,形象地写出孤山寺在湖光山色映衬下宛如仙境的美妙,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运用全景与分镜头结合的手法,先总写柳湖,再聚焦松岛、莲花寺,最后描绘归舟和众人出寺,层次清晰。“柳湖”“松岛”“莲花寺等借代和修饰语的运用,凸显景物特色,传达出诗人的喜悦,若直白表述则韵味全无。“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重”字生动展现山雨后卢橘果实沉甸甸的状态,体现诗人的喜爱;“凉”字则传递出棕榈叶在清风中带来的清爽之感,将美景与爽情融合,达到诗情画意的统一,让读者身临其境。“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澹荡”写出湖面烟波的轻盈缥缈,营造出清爽闲适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仙境;“参差”精准描绘出孤山寺楼殿随山势错落的独特景致,在夕阳映照下更显瑰丽,宛如仙境。“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紧扣题旨,以“请君”自然引出对孤山寺如蓬莱宫般美景的赞叹,将孤山寺与蓬莱阁巧妙关联,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孤山寺的美好意境在读者心中久久回荡。
4. 作品点评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是白居易诗作中的佳篇。从写作特色看,全诗八句皆写景,却景中寓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柳湖、松岛、寺庙等诸多景致,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将西湖美景生动呈现。结构上,章法精妙,前后呼应,使诗歌浑然一体。在文学地位方面,此诗虽非白居易最负盛名之作,但凭借其独特的写景抒情方式,宛如一篇灵动的游记,再加上和谐的韵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体现出其在山水诗创作上的深厚功力,对后世描绘自然景致、借景抒情的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前解如写美人,后解如写美人影。金雍补注:五是海,六是宫,然而皆写影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孤山一路风景,即名画家亦不能到(“烟波澹荡”两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篇章法又妙。上半是写“西湖晚归”,下半是写“回望孤山”;只“请君”二字是“赠诸客”也。其妙处在第八句与第一句相应,化实为虚;第七句与第二句相应,化板为活。五、六“烟波”即“柳湖”也,“楼殿”即“松岛莲花寺”也。以“澹荡摇空碧”之烟波,映“参差倚夕阳”之楼殿,即所谓“蓬莱宫在水中央”也。然此二句,乃是到岸以后回首望中所见之景,却先举在前,用“请君”字面轻轻倒结,不费半点笔墨,便觉空濛无际。呜呼!诗律至此,微矣,妙矣,岂复老妪之所能解哉!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句法挺健,由字法生新也。“重”字、“战”字、“摇”字、“倚”字俱下得警拔,遂觉全首生动,故曰炼句不如炼字。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有声画。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非至西湖,不知此写景之工。
清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
# 此题已如画,诗写景工而真,所以为佳。起二句点题。中四句小、大、远、近分写,皆回望中所见。却以结句回掉点明,复总写一句收足,所谓加倍起棱也。起不过叙点“归”字,而以密字攒炼出之。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上一篇:唐·杜牧《重送绝句》
下一篇:唐·崔颢《入若耶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