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zhōu
hǎo
shì
lín
tíng

朝代:唐作者:方干浏览量:1
zòng
rán
fēi
yǒu
liáng
zài
shān
shí
pán
yuǎn
shì
tóu
屿
chán
cán
shēng
guò
bié
zhī
liáng
yuè
zhào
chuāng
zhěn
juàn
chéng
quán
rào
shí
fàn
shāng
chí
qīng
yún
wèi
píng
xíng
mèng
dào
jiāng
nán
shēn

译文

抬头所见纵然不是我的家乡景,仔细想来一切却似我在故乡时。白鹤盘旋奔向远方投入了岛屿,蝉拖着哀鸣余音飞向另一树枝。冷月照窗倚着孤枕感到很倦怠,清泉绕石朋友聚饮自觉举杯迟。仕路坎坷迟迟不能平步青云去,梦回江南半生漂泊此身仍旅羁。

逐句剖析

"举目纵然非我有":抬头所见纵然不是我的家乡景,

# 举目:抬眼望。《晋书·王导传》:“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思量似在故山时":仔细想来一切却似我在故乡时。

# 故山:旧山。喻家乡。,似:一作“如”。

"鹤盘远势投孤屿":白鹤盘旋奔向远方投入了岛屿,

# 孤屿:孤岛。,远势:谓远物的气势、姿态。

"蝉曳残声过别枝":蝉拖着哀鸣余音飞向另一树枝。

# 别枝:另一枝;斜枝。,曳:拖着。

"凉月照窗攲枕倦":冷月照窗倚着孤枕感到很倦怠,

# 攲:斜倚。,窗:一作“床”。,凉月:秋月。

"澄泉绕石泛觞迟":清泉绕石朋友聚饮自觉举杯迟。

# 迟:慢。,泛觞:谓饮酒。古园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沟中,宴时以酒杯浮在水面,漂到谁的面前,就谁饮。唐储光羲《京口送别王四谊》诗:“明年菊花熟,洛东泛觞游。”,澄泉:清泉。

"青云未得平行去":仕路坎坷迟迟不能平步青云去,

# 平行:平步。,青云:高位,喻高官显爵。

"梦到江南身旅羁":梦回江南半生漂泊此身仍旅羁。

# 梦到江南身旅羁:一作“梦到江头身在兹”。旅羁:久居他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是唐代方干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诗人虽身处他乡异地,却满心都是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颔联则以细腻笔触描绘:白鹤从高远的天空朝着孤立的岛屿缓缓盘旋而下,姿态优雅;树上的蝉鸣尚未停歇,带着余音飞向另一枝梢。颈联前半句展现出诗人在月夜之下独自闲处的情景,营造出静谧孤寂的氛围;后半句勾勒出饮宴时众人泛觞的热闹场景,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尾联诗人流露出对自己未能在仕途上取得成就的深深遗憾与愤懑,心中的块垒只求一吐为快。整首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因仕途不顺而产生的失意之感,以及长期羁旅漂泊于异乡的苦闷心境。情调上弥漫着深沉的感伤气息,而从艺术上其风格清峭幽迥,尤其在摹写自然景物方面,可谓是精雕细琢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方干(809~886?),唐代诗人。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举进士不第,隐居于会稽镜湖。咸通至中和间,以诗著名江南,交游颇广。其诗多酬和之作,亦常抒写羁旅之思及闲适出世之想,还主张苦吟,自言“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诗风近贾岛、姚合,气格清迥,意度闲远。在晚唐纤靡俚俗之中独能自振,工于律绝,清润小巧,且多警句。代表作品有《感怀》《鉴戒录》。有《玄英先生诗集》10卷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是唐代方干所作,诗人屡试科举却未能及第,无奈之下,他寄情于山水之间,每日以吟诗为乐,排遣心中愁绪。这首诗作,便是他旅居洋州(现今陕西洋县)之时所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题材诗。诗中描绘了诗人旅居洋州,借居于郝氏林亭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整首诗营造出一种压抑、苦闷的氛围,充分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后羁旅他乡的伤感与无奈,展现出其在困境中难以释怀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颔联“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从视觉角度,诗人描绘了“鹤盘远势投孤屿”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看到白鹤在空中盘旋,逐渐朝着孤立的岛屿飞去,展现出空间的广阔和动态的美感。从听觉角度,“蝉曳残声过别枝”,诗人捕捉到蝉在飞行过程中发出的将止未止的声音,“曳”字生动地写出蝉声的绵延,使读者如闻其声。这两句诗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通过多感官描写,生动逼真地营造出清幽而略带孤寂的氛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首尾呼应:首联“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与尾联“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首联中“举目纵然非我有”,通过描述举目所见非故乡之景,点出自己漂泊他乡的境遇,紧扣诗题“旅次”,奠定了全诗羁旅他乡的基调。尾联“梦到江南身旅羁”,“身旅羁”再次强调自身处于羁旅状态,与首联所表达的漂泊之感相呼应,同时“梦到江南”与首联中对故乡的“思量”相呼应,强化了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的苦闷之情,使诗歌在结构上更为紧密,主题更为突出。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在月明之夜的静谧或宴乐之时的喧嚣中,诗人巧用反衬,借环境氛围,勾勒出独属于自己的别样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

3. 分段赏析

首联“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诗人以“非我有”巧妙照应诗题“旅次”,表明眼前所见皆为异乡之景,借此烘托出自身落魄失意、漂泊他乡的艰难处境,一股悲凉之情油然而生。次句则描绘了诗人因触景而引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身处异地,心却系于故乡,其失意之态与内心的苦涩滋味不言而喻。“举目”与“思量”,堪称诗人由外在举止到内心思绪的生动写照,简单的抬头与思索之间,便饱含着无尽深沉的感伤。颔联“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此联备受前人赞誉,被视作自齐梁以来难得一见的精妙之句(见尤袤《全唐诗话》)。从写景手法上看,诗人充分调动视觉与听觉,不仅绘形,更兼绘声,将画面与声音巧妙融合,逼真地展现出场景的生动鲜活,尤其是对蝉声的描写,堪称别具匠心。骆宾王笔下“西陆蝉声唱”,许浑诗中“蝉鸣黄叶汉宫秋”,黄庭坚所写“高蝉正用一枝鸣”,皆是对蝉在常规状态下鸣叫的刻画;然而方干此诗,独辟蹊径,描绘的是蝉在飞行途中的叫声,如此一来,不仅赋予蝉动态之感,其鸣声也别具特色。诗人精准捕捉到蝉将止未止时的声音,这种独特的声响与音色,极易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其中,“曳”字的运用新颖独特,将蝉声那种绵延、拖长的状态摹写得精准而传神,可谓前无古人。颈联“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前半句勾勒出一幅月夜独处图。“凉”字点染出清冷氛围,“倦”字则直抒诗人内心的冷寂与百无聊赖,将其孤独之感刻画得入木三分。后半句场景一转,描绘了饮宴泛觞的热闹画面。泛觞,乃是古时园林中的一种雅戏,人们会引水入石砌曲沟,宴饮时将酒杯置于水面任其漂流,漂至谁前谁便饮酒,彼时高朋满座,欢声笑语。然而,诗人虽身处这般热烈氛围,思绪却游离其外。他凝视着在水池中缓缓漂浮的酒杯,眼神呆滞,神情寡欢。“泛觞迟”中的“迟”字,堪称神来之笔,既生动描绘出酒杯漂浮迟缓之景,又细腻传达出诗人彼时的复杂心境。此联以明月照窗的静谧夜晚与热闹非凡的饮宴场景为背景,运用反衬手法,塑造出诗人的独特形象。上下句场景迥异,但人物形象始终如一,含蓄地展现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愁绪,情感深藏而不轻易外露。直至第四联,作者才将内心深处的隐痛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尾联“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其意是:仕途坎坷,令人惋惜,未能顺遂踏上青云之路。即便梦中常回江南故乡,可现实里此身依旧漂泊异乡。末句以“身旅羁”呼应首句的“非我有”,同时再次紧扣诗题中的“旅次”二字,使全诗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4. 作品点评

从全诗的艺术风格审视,此联稍显过于率直,在含蓄蕴藉方面有所欠缺。然而,鉴于前文已进行一系列细致入微的铺垫与渲染,如此表达反倒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诗人情真意切。想来方干对于自己未能在功名之路上顺遂前行,内心一直纠结难平,犹如鱼刺卡在喉间,不吐不快。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方干为诗炼句,字字无失。如寄友人云:“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齐梁以来未有此句。

五代十国何光远《鉴诫录》

# 前辈称苏子美诗:“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延清入破窗。”盖出于唐方干诗:“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宋吴开《优古堂诗话》

# 三四绝佳。玄英一集诗,此联为冠。

元方回《瀛奎律髓》

# 三四写景最妙;人多赏下句,然上句亦妙。

清屈复《唐诗成法》

# 余儿时尝闻先君语曰:“方干暑夜正浴,时有微雨,忽闻蝉声,因而得句。急叩友人门,其家已寝,惊起问故。曰:‘吾三年前未成之句,今已获之,喜而相告耳。’乃‘蝉曳馀声过别枝’也。”后余见其全诗,上句为“鹤盘远势投孤屿”,殊厌其太露咬文嚼字之态,不及下语为工。凡作诗炼字,又必自然无迹,斯为雅道。黄白山评:必是先有下句,然后寻上句作对,故一自然,一勉强。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信是好句(“蝉曳残声”句下)。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落句似趁韵。查慎行:三四一远一近,字字警策。起、结太平弱,三四故不可弃。何义门:第三意态清远,第四情味酸寒,的是羁人失路身分。五六承上“旅次”意,兼含青云未得去身分,划断不得。首句率直。纪昀:结二句鄙而弱。

明末清初冯舒《瀛奎律髓汇评》

# “蝉曳残声过别枝”,实属体物之妙。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

# 此诗体物浏亮,造句亦工。上句谓鹤之飞翔异于凡鸟,其在天空必作势盘旋,翔而后集。下句谓凡虫鸟之飞鸣,各为一事,惟蝉则枝柯已易,犹带馀音。以之取譬,则以鹤喻仕途择主,须审慎而委身,勿栖枳棘;以蝉喻飘零怨妇,感将衰之颜色,重抱琵琶。作者有此弦外之音乎(“鹤盘远势”联下)?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赠钱征君少阳》

下一篇:唐·刘长卿《少年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