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xiāng
·
·
zuò
xiū
xíng

朝代:元作者:王处一浏览量:3
zuò
xiū
xíng
jiū
líng
yuán
qiǎn
dān
shā
lòu
gōng
shì
hǎn
yǒu
nèi
shén
quán
wài
shēn
cháng
shòu
寿
biàn
chōng
míng
jiāo
gòu
qióng
jiāng
tūn
yàn
sān
guāng
xiù
shàng
xià
xún
huán
tōng
jiǔ
jiǔ
zhuàng
guò
tiān
mén
yǒng
zuò
yān
xiá
yǒu

译文

进行修行这件事,必须要深入体会和探究其中的道理。要牢牢掌握住生命的根源和内在的精神本质,不要让体内的精气泄漏出去。这样的修行功夫在世间是非常罕见少有的。在内在能够达到精神的充实和圆满,在外部能够获得身体的长寿健康。要分辨明白阴阳和谐平衡的状态,清楚了解阴阳二气交融的道理。如同玉液琼浆般的体内精华物质,吞咽下去,吸收日、月、星等天地间的灵秀之气。让体内的气息和能量在身体上下循环运转,达到一种周而复始、极为圆满的状态。冲破头顶象征修行境界的天门,从此以后永远与烟霞相伴,成为超凡脱俗之人。

逐句剖析

"做修行":进行修行这件事,

"须体究":必须要深入体会和探究其中的道理。

"把握灵源":要牢牢掌握住生命的根源和内在的精神本质,

"莫遣丹砂漏":不要让体内的精气泄漏出去。

"此个功夫世罕有":这样的修行功夫在世间是非常罕见少有的。

"内得神全":在内在能够达到精神的充实和圆满,

"外得身长寿":在外部能够获得身体的长寿健康。

"辨冲和":要分辨明白阴阳和谐平衡的状态,

"明交媾":清楚了解阴阳二气交融的道理。

"玉液琼浆":如同玉液琼浆般的体内精华物质,

"吞咽三光秀":吞咽下去,吸收日、月、星等天地间的灵秀之气。

"上下循环通九九":让体内的气息和能量在身体上下循环运转,达到一种周而复始、极为圆满的状态。

"撞过天门":冲破头顶象征修行境界的天门,

"永作烟霞友":从此以后永远与烟霞相伴,成为超凡脱俗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行香子・做修行》是金朝王处一创作的词作。此词上阕强调修行需深入探究,把握灵源,防止精气外泄,突出这种修行功夫的稀有,以及达成后能获得内神全、外长寿的功效;下阕阐述修行中对阴阳调和、精气交融的领悟,描写修行者吞咽如玉液琼浆般的精华,实现身体内上下循环,最终突破天门,渴望与烟霞为伴。全词以质朴的语言,细致入微地描绘修行过程与追求,展现出浓厚的道家修行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全真道嵛山派创始人

王处一(1142?~1217),金代道士。字玉阳,号全阳子、华阳子、玉阳子、莲峰逸士,世称玉阳真人,宁海东牟(今山东烟台牟平区)人。跟从王重阳学道,长期隐居昆嵛山烟霞洞修道。后又隐居文登县铁查山云光洞修道,山多砺石荆棘,赤脚往来其中,常临危崖跷足而立,数日不动,故世号“铁脚仙人”。曾应诏赴阙主持醮事,受金章宗召见。蒙古至元六年追赠“玉阳体玄广度真人”。王处一是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也是全真道嵛山派创始人。著有《西岳华山志》《清真集》,阐述其清静无为、悟真返朴、修炼内丹、养性长生的道教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阕:做修行,须体究。把握灵源,莫遣丹砂漏。此个功夫世罕有。内得神全,外得身长寿。赏析:开篇“做修行,须体究”直接点明主题,强调修行不是表面功夫,而是要深入体察探究。“把握灵源,莫遣丹砂漏”,“灵源”可理解为生命的根源、内在的精神本质,“丹砂”在道家修行中常指代人体的精气,这句是说修行者要把握自身的灵源,不能让精气泄漏,这是一种高深且稀有的功夫。“内得神全,外得身长寿”则阐述了这种修行功夫的效果,通过内守灵源、固养精气,达到内在精神充实圆满,外在身体得以长寿健康的境界,体现了道家修行追求身心双重提升的理念。下阕:辨冲和,明交媾。玉液琼浆,吞咽三光秀。上下循环通九九。撞过天门,永作烟霞友。赏析:“辨冲和,明交媾”,“冲和”指阴阳和谐的状态,“交媾”在道家修炼中是指阴阳二气的交融,这里是说修行者要明白阴阳和谐、交融的道理,这是修行的关键环节。“玉液琼浆,吞咽三光秀”,“玉液琼浆”比喻修行中产生的精华物质,“三光”通常指日、月、星之光,也可象征人体的精气神,意为修行者通过特定的修炼方法,将体内产生的精华物质加以吸收,如同吞咽了三光的灵秀。“上下循环通九九”,强调修行过程中要使体内的气息、能量上下循环,达到一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状态,“九九”代表着循环的圆满和极致。“撞过天门,永作烟霞友”,“天门”在道家概念中是指头顶的百会穴,也象征着修行的一种高深境界,当修行者的功夫达到极致,能够突破天门,就可以与烟霞为伴,意味着修行者超脱尘世,进入一种超凡脱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表达了对道家修行最高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刘处玄《踏云行·去岁周亭》

下一篇:元·谢应芳《归故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