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五月平堤流":五月的沅江水涨得和堤坝一样高,
# 沅江:水名,发源于贵州省,流经湖南省入洞庭湖。沅:一作湘。
"邑人相将浮彩舟":沅江边上的水手们相继划起龙舟。
# 相将:互相。,邑人:当地人。
"灵均何年歌已矣":为救屈原而划船的歌声已经消失,
# 灵均:屈原,字灵均。
"哀谣振楫从此起":而龙舟竞渡却因此长久保留下来。
# 振楫:划船追赶屈原。,哀谣:同情屈原的歌谣。
"杨桴击节雷阗阗":挥动鼓槌敲击发出咚咚鼓声如雷,
# 阗阗:象声词,形容很响的雷声。这里比喻鼓声如雷。,桴:鼓槌。一作枹。
"乱流齐进声轰然":众多船桨击水奋进,迸发出轰然巨响。
"蛟龙得雨鬐鬣动":小船像蛟龙得雨游动得快速欢畅,
# 鬣:龙嘴下长须。,鬐:龙脊背上的鳍。
"螮蝀饮河形影联":水边彩旗如虹,和水中倒影相连。
"刺史临流褰翠帏":刺史亲临在水边拉开绿色的帷帐,
"揭竿命爵分雄雌":用竹竿挑着锦标倒上酒,裁决胜负。
"先鸣余勇争鼓舞":先到的船队在锣鼓声中喜气洋洋,
"未至衔枚颜色沮":后到的船队像嘴里衔枚面露沮丧。
# 未至衔枚:本指口衔放(如筷子)以禁止发声。
"百胜本自有前期":每个人在竞赛前都预计自己获胜,
"一飞由来无定所":竞赛一旦开始,输赢就很难确定。
"风俗如狂重此时":节日狂欢的气氛在现在最为浓烈,
"纵观云委江之湄":围观的人群在江边铺上五彩云霞。
# 湄:水边。,委:落下。
"彩旂夹岸照蛟室":两岸彩旗飘飘,映照着清澈江水,
# 蛟室:传说水深处有蛟龙,此指水底。
"罗袜凌波呈水嬉":会游泳的女孩在水面上打闹嬉戏。
"曲终人散空愁暮":活动结束,人们散去,时已傍晚,
"招屈亭前水东注":招屈亭前的江水依旧日夜向东流。
# 招屈亭:在湖南溆浦县城南,传说屈原被流放经过溆浦时住在茅坪坳,后人建了“屈原故庐”的石碑,并建了招屈亭。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沅江端午时节赛龙舟的热闹场景,展现了州刺史主持赛事、各队龙舟激烈竞渡,以及赛后女子水中嬉戏的画面,写出了当地端午庆典的盛大与活力,也蕴含着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比喻:“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将击鼓的声音比作雷声,形象地写出了赛龙舟时击鼓声音的响亮和气势的磅礴。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在诗的结尾通过描写曲终人散后的景象和招屈亭前东注的江水,抒发了对屈原的缅怀之情以及自身被贬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点明竞渡源于楚地百姓对屈原的缅怀,奠定文化与情感基调;接着“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从声音和视觉角度生动展现竞渡时热烈紧张、色彩斑斓的场景;随后“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描绘刺史参与赛事,获胜者欢呼、失败者沮丧的画面;再通过“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剖析竞渡者心理,展现当地浓厚的竞渡氛围和群众基础;最后“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在日暮人散之际,诗人由屈原联想到自身,流露出深沉的苦闷与寂寞,给人以悠长的思考。
上一篇:唐·李白《古风(其一)》
下一篇:唐·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