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liú
xīng
zhuān
chéng
xuān
jiù
biān
qún
niǎo
jiē
míng
bái
yào
wēi
sān
gōng
yùn
quán
héng
tiān
jiē
dàn
rán
hǎi
qīng
jiè
wèn
wéi
yán
chǔ
zhēng
bīng
yuè
jiāng
yún
nán
zhēng
qiè
fēi
zhàn
shì
yán
fāng
nán
yuǎn
xíng
cháng
hào
bié
yán
qīn
yuè
cǎn
guāng
jīng
jìn
xuè
xīn
cuī
liǎng
shēng
kùn
shòu
dāng
měng
qióng
ěr
bēn
jīng
qiān
huán
tóu
quán
shēn
gān
shǐ
使
yǒu
miáo

译文

插着羽毛的征兵文书疾如流星,朝廷调兵的虎符发到了州城。紧急救边喧呼声震动四野,惊得夜鸟群起乱叫。皇帝在宫中像白日一样高照天下,三公大臣运筹帷握,各司其职。天地皆循大道,自然运行,天下清平,四海安宁。请问现在为什么这样紧急调兵,回答说是要在楚地征兵。准备五月即渡泸水,将赴云南征讨南诏。所征的士卒懦怯而不能战斗,再加上南方炎热,难以远行。征夫们哭着与家人告别,悲啼之声使日月为之惨淡无光。泪尽而泣之以血,被征发的士卒与亲人都哭得肠断心裂,声音嘶哑。他们与南诏作战简直是像驱困兽以偿猛虎,送穷之鱼去喂长鲸。千万个士卒去了就没有一个回来,投身南诏的人们怎么能够全生。什么时候才能修明教化手舞干戚,像舜那样使有苗臣服,天下太平。

逐句剖析

"羽檄如流星":插着羽毛的征兵文书疾如流星,

# 羽檄:古代军中的紧急文书因用鸟羽插之,以示紧急,故称“羽檄”。

"虎符合专城":朝廷调兵的虎符发到了州城。

# 专城:古代州牧、太守称专城。,虎符:古代调兵之符信。多为虎形,一剖为二,一半留京师,一半给地方将帅,必须二者相合方能发兵。

"喧呼救边急":紧急救边喧呼声震动四野,

"群鸟皆夜鸣":惊得夜鸟群起乱叫。

"白日曜紫微":皇帝在宫中像白日一样高照天下,

# 紫微:星名,象征朝廷。,白日:谓帝王。

"三公运权衡":三公大臣运筹帷握,各司其职。

# 权衡:权柄。,三公:唐时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天地皆得一":天地皆循大道,自然运行,

# 天地皆得一:语出《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澹然四海清":天下清平,四海安宁。

"借问此何为":请问现在为什么这样紧急调兵,

"答言楚徵兵":回答说是要在楚地征兵。

# 楚征兵:泛言南方征集士卒。

"渡泸及五月":准备五月即渡泸水,

# 渡泸及五月:古以泸水多瘴气,五月才能过渡。泸,泸水,即今云南境内的金沙江。

"将赴云南征":将赴云南征讨南诏。

# 征:一作行。

"怯卒非战士":所征的士卒懦怯而不能战斗,

"炎方难远行":再加上南方炎热,难以远行。

# 行:一作征。

"长号别严亲":征夫们哭着与家人告别,

# 严亲:古称父为“严父”,这里指父母双亲。,长号:放声大哭。

"日月惨光晶":悲啼之声使日月为之惨淡无光。

# 惨光晶:形容日月惨淡,失去了光辉。

"泣尽继以血":泪尽而泣之以血,

"心摧两无声":被征发的士卒与亲人都哭得肠断心裂,声音嘶哑。

# 两无声:指征夫及其亲人皆泣不成声。

"困兽当猛虎":他们与南诏作战简直是像驱困兽以偿猛虎,

# 困兽当猛虎:喻南诏军似猛虎、奔鲸,而唐军似困兽与穷鱼。

"穷鱼饵奔鲸":送穷之鱼去喂长鲸。

# 穷鱼饵奔鲸:喻南诏军似猛虎、奔鲸,而唐军似困兽与穷鱼。

"千去不一回":千万个士卒去了就没有一个回来,

# 回:一作还。

"投躯岂全身":投身南诏的人们怎么能够全生。

"如何舞干戚":什么时候才能修明教化手舞干戚,

# 如何舞干戚:据《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有苗氏负固不服,禹请征之,舜曰:‘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吾前教由未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有苗请服。”干,盾牌。戚,大斧。

"一使有苗乎":像舜那样使有苗臣服,天下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风(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白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唐朝征讨南诏这一历史事件作为创作背景,却并非对事件进行简单刻板的记录,而是凭借卓越的艺术概括能力,深入探寻并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根源,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向唐王朝的国家政策。整首诗巧妙运用对比等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唐军征讨南诏时宏大且惨烈的军事场面,让读者如临其境。同时,诗中也对盛唐时期为何会出现这场军事危机展开了深入探讨,从战争的现象深入到本质层面的思考,蕴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时政得失的深刻洞察与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九载(751年)。彼时唐玄宗沉迷酒色,一心追求开疆拓土的虚名。杨国忠把持朝政,为讨好皇帝以邀功,指使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八万大军攻打南诏(今云南大理一带)。双方于西洱河畔激战,唐兵大败,伤亡率高达百分之八九十。《资治通鉴》记载,鲜于仲通兵败后,杨国忠仍不死心,妄图挽回颜面,再次举兵征讨。为凑足兵力,他派人四处强征壮丁,甚至派遣御史分赴各州郡,强行抓捕百姓,像驱赶牲畜一般押送到军中,以解征讨南诏的燃眉之急。李白这首诗正是有感于这一惨痛的历史事件而创作,饱含对时政的批判与对苍生的悲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时事诗。诗中以羽檄飞驰之景烘托军事的十万火急,与朝堂的太平景象形成鲜明反差,刻画征夫离别时的凄惨与征途的险恶,批判唐王朝穷兵黩武,饱含对征夫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对比:“白日”四句将往昔的升平景象与当下因征讨南诏而致的紧张慌乱对比,谴责当权者发动不义之战。象征:以“白日”象征皇帝,“紫微”比喻朝廷,形象地表达出对朝廷清明治理天下的期望。用典:结尾“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借舜修文德使有苗归服的典故,暗讥当政者不能以文德服人,明确表达偃武修文的愿望。夸张:“长号”到“心摧”四句,用“长号”“惨”“泣尽”“心摧”等词,夸张地描写出征战士与亲人分离的悲惨情景,增强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古风·其一》开篇“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羽檄”上插羽毛,象征调军文书十万火急,如流星划过夜空;“虎符”作为调兵信物,频繁扣合于各州郡,渲染出边疆战事告急,全国上下被紧张恐慌氛围笼罩的场景。紧接着“喧呼动左右,拔剑欲一鸣”,虽未明言“喧呼”者何人,但传檄人的呼喊、调兵长官的命令交织,惊起深夜鸟雀鸣叫,侧面烘托出人们在慌乱局势下的惊恐不安,为全诗奠定沉重基调。随后,“白日耀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淡然四海清”描绘出本应太平的盛世景象:“白日”象征皇帝,“紫微”喻指朝廷,“三公”掌控国家命运,本应让天下如老子所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这与前文紧张战事形成鲜明对照,委婉讽刺了发动征南诏战争的当权者,渗透出诗人与民众对不义之战的反对。“借问此为何?答言楚征兵”,运用问答形式,自然过渡,点明国家陷入混乱是因南侵大肆征兵。“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提及五月渡泸水前往云南征战,士兵们深知此行凶多吉少,表达出内心的恐惧与绝望。“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诗人直斥统治者穷兵黩武,抓来未经训练的百姓充军,将他们驱向边陲死地,深刻揭露李唐王朝的罪恶。“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细腻刻画出征战士与亲人诀别的悲惨画面。哭声震天,日月无光,直至泪尽泣血、心肝摧折,生动展现生离死别的人间悲剧,极具感染力。“困兽当猛虎,穷鱼跃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以“困兽”“穷鱼”比喻毫无战斗力的“怯卒”,“猛虎”“奔鲸”象征凶悍敌人,形象揭示敌我力量悬殊下,战争必败,士卒只能白白送死,批判当权者罪行,饱含对百姓的深切同情。结尾“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引用舜修文德使有苗归服的典故,暗讽当政者不施德政、动辄武力征伐,明确表达偃武修文、实现清明政治的美好愿望,呼应前文对太平盛世的描述,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李白诗歌多以浪漫主义闻名,此诗虽在运用传说、夸张和想象方面有所体现,但主要以写实为主。诗中所述皆为实事,描绘的是实景,抒发的是真情。通过对比、问答手法,巧妙融合描写、议论与抒情,将唐王朝征讨南诏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残酷现实与深刻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是其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杰出代表,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苍生的悲悯。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虽有传说、夸张与想象的运用,但仍以写实为主。所叙为实事,所写乃实景,所抒皆实情。诗中巧妙运用对比和问答手法,将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技艺精湛,堪称是其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典型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云:非蹊涉是境,不知其妙。若模写及此,则入神矣(“群鸟”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此篇咏付南诏事,责三公非人,黩武丧师,有慕益禹之佐舜。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萧士赟云:此诗盖讨云南时作也。首即征兵时景象而言。当此君明臣良、天清地宁、海内澹然、四郊无警之时,而忽有此举。问之于人,始知征兵者,讨云南也。乃所调之兵,不堪受甲,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如以困兽当虎,穷鱼饵鲸,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师之入矣。末则深叹当国之臣不能敷文德以来远人,致有覆军杀将之耻也。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 当天宝之世,忽开边衅,驱无罪之人,置之必死之地,谁为当国运权衡者?“白日”以下四句,国忠之蒙蔽殃民,二罪可并案矣。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炎月出师,而又当炎方,能无败之(“渡泸”四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群鸟夜鸣”,写出骚然之状;“白日”四句,形容黩武之非。至于征夫之凄惨,军势之怯弱,色色显豁,字字沉痛。结归德化,自是至论。此等诗殊有关系,体近《风》《雅》;杜甫《兵车行》、《出塞》等作,工力悉敌,不可轩轾。宋人罗大经作《鹤林玉露》,乃谓:“白作为歌诗,不过狂醉于花月之间,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视甫之忧国忧民,不可同年语。”此种识见,真“蚍蜉撼大树”,多见其不知量也。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严云:“长号”一段,写得惨动。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司空图《步虚》

下一篇:唐·刘禹锡《竞渡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