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uì
céng
zhuó
qiū
tiān
kěn
míng
juàn
lián
cán
yuè
yǐng
gāo
zhěn
yuǎn
jiāng
shēng
zhuō
shí
qióng
zhàng
yǒu
shēng
lǎo
shū
shù
zhǐ
yīng
wèi
guī
qíng

译文

客居他乡何曾得以入睡,漫长的秋夜啊天总是不肯明。映入门帘的是残月的光影,高翻枕畔的是远江的涛声。生计笨拙弄得衣食皆无,处境艰难的我只得依赖友朋。给老伴儿写了几纸书信,应该让她知道我未归的苦情。

逐句剖析

"客睡何曾着":客居他乡何曾得以入睡,

# 着:入睡。

"秋天不肯明":漫长的秋夜啊天总是不肯明。

# 明:天亮。

"卷帘残月影":映入门帘的是残月的光影,

# 残月:将落之月。,卷:一作入。

"高枕远江声":高翻枕畔的是远江的涛声。

# 高枕:高字此处作动词,指江声从高处而来。

"计拙无衣食":生计笨拙弄得衣食皆无,

# 拙:拙劣。,计:谋生之计。

"途穷仗友生":处境艰难的我只得依赖友朋。

# 仗友生:靠朋友。,途穷:旅途困窘。

"老妻书数纸":给老伴儿写了几纸书信,

"应悉未归情":应该让她知道我未归的苦情。

# 未归情:迟迟未归的苦衷。,悉:知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客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难眠之景,展现了诗人漂泊无依的愁苦、生计艰难的无奈。首联点题,“何曾”、“不肯”四字领起,写出客夜漫漫、报转难眠之状。颔联写客夜失眠所见之景,形象逼真。颈联正面写出作客未归之故,自叹分计拙途穷。尾联以寄书家人、诉说苦衷作结,深化了乱世中亲情与乡愁的复杂交织。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擎,意境清幽,含蓄蕴籍,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客夜》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梓州所作。宝应元年(762)秋天,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从成都送到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县)奉济驿,当他正要返回成都时,因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于是避居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三台县),与家人分隔两地。这首诗,就是他流落在梓州时写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关于思乡的五言律诗。整首诗通篇无一“夜”字,却通过“残月”“江声”等意象勾勒出秋夜的孤寂氛围,展现了诗人漂泊无依的愁苦、生计艰难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客居梓州的艰难处境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两句表面上写的是月影江声,秋夜之景,但实际显现的是客愁不寐之情。诗人借残月、江声等景象,将自己客居他乡的忧愁、孤独和难以入眠的痛苦融入其中,以景传情,韵味无穷。直抒胸臆:首联“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客居时的失眠状态和对秋夜漫长的感慨,毫不掩饰地抒发了内心的愁苦。细节描写:如“卷帘残月影”中的“卷帘”这一动作细节,以及“老妻书数纸”中老妻写信这一细节,前者使读者仿佛看到诗人不寐时的举动,后者则生动地表现出夫妻之间的牵挂,以小见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动静结合:残月为静,江声为动,烘托诗人辗转反侧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反问开篇,直诉彻夜难眠之苦,“何曾著”与“不肯明”形成时间上的煎熬感,暗含对命运不公的控诉;颔联通过描写卷帘后看到的残月之影和高枕时听到的远江涛声,以景衬情,借残月影、远江声这些秋夜之景,衬托出诗人客愁不寐的心境;颈联“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正面写出诗人作客未归的原因,自叹生计笨拙,以致衣食无着,处境艰难,只能依赖朋友。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现实生活困境的无奈倾诉,也是对人生坎坷的感慨;尾联不再重笔再写自己不眠的痛苦而拓开一笔从老妻角度着笔,写老妻应理解我不能归家的苦衷,含蓄真切,将诗人的思乡思亲之情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客夜》这首诗名为《客夜》而通篇不见“夜”字,但又全是客夜之景,客夜之情。首联“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提笔入题,笼罩全篇。“何曾”“不肯”四字尤为历来评注家们所赞赏,王嗣奭赞此四字“用得精神”即是说展现了形象,传出了神采。葛立方也说:“含蓄甚佳。”(《韵语阳秋》)这里所谓的“含蓄”也正是就它表现的形象意蕴的深度而言。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擎,意境清幽,含蓄蕴籍,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客夜》诗“秋天不肯明”。旧称其工,吾谓此从孤眠苦境中自然流出,非有意求工也。如“江平不肯流”,乃是因字工耳。

明唐元竑《杜诗攟》

# 着“不肯”字妙,真景只说得出为难。

清杨伦《杜诗镜铨》

# 三、四写不寐,非写月影江,五、六质而不俚。直是神骨不同。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 杜甫《客夜》诗云:“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陪王使君泛江》诗云:“山豁何时断?江平不肯流”。“不肯”二字含蓄其佳,故杜两言之,与渊明所谓“旧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同意。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何曾”,“曾”字妙,若有人冤其曾著者;“不肯”,“肯”字妙,便似天有心与客作冤然。“残月”句妙于“入帘”字,看其渐渐移来;“远江”句妙于“高枕”字,写出忽忽听去。

清金圣叹《杜诗解》

# 起二句皆用俗语,却雅绝,可为知者道。

清屈复《唐诗成法》

# 朴老清高。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话》

# 生峭之章,三、四诗家所能。五、六欲无一字,而真苍警挚,断非其余可庶。邹古愚曰:三、四虽诗家本分,然亦大费吟安。“月影”、“江声”从“入帘”、“高枕”见闻,已极作致,而月影则残,江声则远,寻常景物,耐人百思。陈硕甫曰:五、六情语,根二、四来,影残声远之时。辗转难寐,遂尔触景伤怀,不禁感慨,未归情事,书悉老妻。后半一气直下,细玩自得也。

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岁晏行》

下一篇:唐·李白《别东林寺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