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táng
西
cháng
sǔn
bié
kāi
mén
qiàn
běi
háng
jiāo
què
bèi
cūn
méi
shú
tóng
zhū
lǎo
chī
sōng
gāo
duì
ruǎn
shēng
lùn
zuò
liáng
yún
tuān
yīn
jīng
yuè
shēng
hán
qīng
xiān
yǒu
jiāo
lóng
zhú
shí
shān
gǎn
ān
liǎng
huáng
míng
cuì
liǔ
háng
bái
shàng
qīng
tiān
chuāng
hán
西
lǐng
qiān
qiū
xuě
mén
dōng
wàn
chuán
yào
tiáo
yào
jiǎ
rùn
qīng
qīng
guò
zōng
tíng
cǎo
tíng
miáo
mǎn
kōng
shān
cán
gēn
qiè
chéng
xíng

译文

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看到园中即将熟的梅子,便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蔓入草亭。“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只怕它们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逐句剖析

"堂西长笋别开门":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

"堑北行椒却背村":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

# 行椒:成行的椒树。

"梅熟许同朱老吃":看到园中即将熟的梅子,便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

# 朱老:与下文的“阮生”都是杜甫在成都结识的朋友,喻指普普通通的邻里朋友。

"松高拟对阮生论":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

# 松高拟对阮生论:原注:朱、阮剑外相知。阮生:后世常与“朱老”连用成“阮生朱老”或“朱老阮生”作为咏知交的典故。

"欲作鱼梁云复湍":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

# 复:一作覆。,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置于河流中。但因为这里的水势险恶(“青溪先有蛟龙窟”),所以有“竹石如山不敢安”之说。

"因惊四月雨声寒":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

# 青溪:碧绿的溪水。

"竹石如山不敢安":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

# 黄鹂:黄莺,鸣声悦耳。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

# 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窗含西岭千秋雪":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

# 千秋雪:原注:西山白雪,四时不消。,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窗含:谓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曰窗含。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

# 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

# 药条药甲:指种植的药材。王嗣奭《杜臆》说:“公常多病,所至必种药,故有‘种药扶衰病’之句。”(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三引)。今影印本《杜臆》无此语,仇兆鳌当另有所据。药:一作菜。

"色过棕亭入草亭":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蔓入草亭。

# 色过棕亭入草亭:言药圃之大。杜甫患多种疾病,故所到之处需种药以疗疾。

"苗满空山惭取誉":“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

"根居隙地怯成形":只怕它们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 成形:指药材之根所成的形状,如人参成人形,茯苓成禽兽形,等等。,隙地:千裂的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绝句四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第一首作为组诗总纲,通过草堂周边景致与生活场景的刻画,在平淡的描写中体现诗人淡泊的心境;第二首以浣花溪为描写对象,借水势浩大及“溪下有蛟龙”的联想,委婉表达对成都时局的忧虑;第三首勾勒早春图景,四句分写不同景物又融合为充满生机的画面,于明丽的景象中隐含诗人对时光飞逝、内心孤寂的感慨,此诗也被选入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第四首围绕药圃展开,细致描绘药物生长状态,借物抒怀。组诗语言凝练精准,情感真挚纯粹,是杜甫寓情于景诗作中的优秀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动乱,杜甫曾避往梓州。安史之乱平定次年,严武镇蜀,杜甫随之回到成都草堂。此时诗人心情舒畅,面对生机景象,欣然写下这组即景小诗。明末王嗣奭《杜臆》认为诗作于卜居草堂后,是诗人拟客居终老的自叙情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写景抒怀诗。组诗描绘了草堂景致、浣花溪水势、早春生机与药圃生长等画面,体现了诗人淡泊心境、对时局的忧虑、时光流逝的感慨等复杂情感,展现了杜甫寓情于景的创作特色。

2. 写作手法

起兴:以“堂西长笋”“堑北行椒”的草堂景物起笔,由景及人引出“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的生活场景,借自然之景兴发淡泊交往的情志。借物抒情:借“梅子”“松树”寄寓朴素生活理想,借“蛟龙窟”暗喻时局不安,借“千秋雪”“万里船”抒写时空感慨,借药草“润青青”表达对生命与家国的隐忧,情感融于物象之中。象征:“蛟龙窟”象征政治局势的潜在危机;“千秋雪”象征历史纵深,“万里船”象征战乱后家国重归的希望,赋予自然景物以时代隐喻。动静结合:“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为动态画面,“千秋雪”“万里船”为静态定格,动静交织中展现春景生机与时空静穆,构建视觉张力。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第三章明丽的“黄翠白青”色彩与活泼的鸟禽动态,反衬诗人“万里船”触发的漂泊愁绪与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乐景愈显而哀情愈深。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以草堂为核心,细致铺陈堂西新发的竹笋、堑北成行的椒树、园中渐熟的梅子、堂前挺拔的松树四景,构成清幽宁静的居住环境。诗人由梅熟联想到邀邻叟朱老共尝新果,由松荫生发与隐士阮生谈古论今的期待,通过“尝新”“论古”等日常细节,将对草堂的珍视与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娓娓道来。诗中虽未直接提及严武,但以普通友人作为精神寄托,更显其超脱功利的心境。此诗以赋笔写景,以比兴寄意,于平淡物象中暗藏诗人历经漂泊后对安稳生活的珍视,奠定组诗淡泊平和的情感基调。第二首诗转向浣花溪的宏大视角,以“欲作鱼梁”的设想为引,却笔锋陡转至“溪下有蛟龙”的神秘意象。诗人并非真欲捕鱼,而是借民间对蛟龙兴雨的传说,暗喻时局如潜伏的危机——表面平静的溪水之下,仿佛潜藏着随时可能翻涌的政治风云。“不敢安”三字直抒胸臆,将诗人因战乱频仍而产生的不安感与对草堂存续的隐忧和盘托出。这种以自然景象隐喻社会现实的写法,既保留了诗歌的含蓄之美,又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后文人对政局的敏锐关切,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在“蛟龙”意象中形成微妙呼应。第三首诗堪称组诗的精华,以“诗中有画”的笔调构建立体春景:黄鹂在翠绿柳枝间跳跃鸣唱,白鹭于湛蓝天空中舒展翱翔,西岭千秋积雪嵌于窗框如巨幅画屏,门前江面停泊着来自万里之外东吴的船只。四种意象分别从听觉(鸟鸣)、视觉(色彩)、空间(远近)、时间(古今)维度展开,“黄翠白青”的明丽色调与“鸣上含泊”的动态描写相互映衬,形成鲜活的视觉冲击。后两句“千秋雪”“万里船”以时空的极度延展,将个人乡情融入历史纵深与天下格局,既见草堂春色的蓬勃生机,又隐含对战乱平息、交通恢复的感慨,乐景与哀情交织,张力十足。此诗入选教科书,正因其以简练笔触完成自然美与人文情的高度统一。第四首诗聚焦药圃这一微观世界,先写药草在两亭间层层叠叠的青翠色泽,临窗而望生机盎然;再细致刻画药物从破土发芽到枝柯舒展的生长过程,甚至连根部在隙地蔓延的形态都如实描摹,足见诗人对本草学的深入观察。但诗的深意远超咏物范畴:药草的“自适”生长与诗人的“自安”心境形成互文,而“栽培”药草的行为,暗喻对生命与秩序的守护。诗末隐约透出的“不测风云”之忧,将药圃的宁静与外部世界的动荡对照,既呼应首章的淡泊,又延续次章的忧患,最终将个人对草木的关怀升华为对家国命运的深层思考。四首组诗以草堂为圆心,辐射自然、社会、历史多重维度,于小景中见大情怀,于平淡中藏真性情,尽显“诗圣”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质。

4. 作品点评

这四首诗是杜甫重归草堂时所作的绝句组诗。诗人兴到笔随,事先未拟题,诗成后便以“绝句”为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思丰狭,自其胸中来。若思同而句韵殊者,皆象其人,不可强求也。张祜送人游云南,固尝张大其境矣,曰“江连万里海,峡入一条天”。至老杜则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又曰“路经滟灏双蓬鬓,天入沧浪钓舟”,以较祜语,雄伟而又优裕矣。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四

# 子美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坡《题真州范氏溪堂诗》云:“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吟。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阴。”盖用杜老诗意也。

宋曾慥《高斋诗话》

# 韩子苍云,老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 杜少陵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维诗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极尽写物之工。

宋范季随《陵阳先生室中语》

# 绝句四句皆对,杜工部“两个黄鹂”一首是也,然不相连属,即是律中四句也。绝句者,一句一绝,起于《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是也。或以为陶渊明诗,非。杜诗“两个黄鹂鸣翠柳”实祖之。

明杨慎《升庵诗话》

# 杜之律,李之绝,皆天授神诣。然杜以律为绝,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句,本七言律壮语,而以为绝句,则断锦裂缯类也。李以绝为律,如“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等句,本五言绝妙境,而以为律诗,则骈拇枝指类也。

明胡应麟《诗薮》

# 长江万里,人言出于岷山,而不知元从雪山万壑中来。山亘三千余里,特起三峰。其上高寒多积雪,朝日曜之,远望日光若银海。杜子美草堂正当其胜处。其诗曰:“窗含西岭千秋雪。”

明顾元庆《夷白斋诗话》

# 此四诗盖作于入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其三,是自适语。草堂多竹树,境亦超旷,故鸟鸣鹭飞,与物俱适,窗对西山,古雪相映,对之不厌,此与拄笏看爽气者同趣。门泊吴船,即公诗“平生江海心,夙昔具扁舟”是也。公盖尝思吴,今安则可居,乱则可去,去亦不恶,何适如之!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上兴下赋,意本一贯,注家以四景释之,浅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虽非正格,自是绝唱。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此皆就所见掇拾成诗,亦漫兴之类。所谓漫兴,就是触景生情,随遇所感,似漫不经心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卷十二

# 诗中有拙句,不失为奇作。若……子美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类是也。

宋佚名《漫叟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昌龄《采莲曲》

下一篇:唐·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