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西长笋别开门":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
"堑北行椒却背村":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
# 行椒:成行的椒树。
"梅熟许同朱老吃":看到园中即将熟的梅子,便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
# 朱老:与下文的“阮生”都是杜甫在成都结识的朋友,喻指普普通通的邻里朋友。
"松高拟对阮生论":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
# 松高拟对阮生论:原注:朱、阮剑外相知。阮生:后世常与“朱老”连用成“阮生朱老”或“朱老阮生”作为咏知交的典故。
"欲作鱼梁云复湍":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
# 复:一作覆。,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置于河流中。但因为这里的水势险恶(“青溪先有蛟龙窟”),所以有“竹石如山不敢安”之说。
"因惊四月雨声寒":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
# 青溪:碧绿的溪水。
"竹石如山不敢安":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
# 黄鹂:黄莺,鸣声悦耳。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
# 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窗含西岭千秋雪":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
# 千秋雪:原注:西山白雪,四时不消。,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窗含:谓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曰窗含。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
# 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
# 药条药甲:指种植的药材。王嗣奭《杜臆》说:“公常多病,所至必种药,故有‘种药扶衰病’之句。”(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三引)。今影印本《杜臆》无此语,仇兆鳌当另有所据。药:一作菜。
"色过棕亭入草亭":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蔓入草亭。
# 色过棕亭入草亭:言药圃之大。杜甫患多种疾病,故所到之处需种药以疗疾。
"苗满空山惭取誉":“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
"根居隙地怯成形":只怕它们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 成形:指药材之根所成的形状,如人参成人形,茯苓成禽兽形,等等。,隙地:千裂的土地。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写景抒怀诗。组诗描绘了草堂景致、浣花溪水势、早春生机与药圃生长等画面,体现了诗人淡泊心境、对时局的忧虑、时光流逝的感慨等复杂情感,展现了杜甫寓情于景的创作特色。
2. 写作手法
起兴:以“堂西长笋”“堑北行椒”的草堂景物起笔,由景及人引出“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的生活场景,借自然之景兴发淡泊交往的情志。借物抒情:借“梅子”“松树”寄寓朴素生活理想,借“蛟龙窟”暗喻时局不安,借“千秋雪”“万里船”抒写时空感慨,借药草“润青青”表达对生命与家国的隐忧,情感融于物象之中。象征:“蛟龙窟”象征政治局势的潜在危机;“千秋雪”象征历史纵深,“万里船”象征战乱后家国重归的希望,赋予自然景物以时代隐喻。动静结合:“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为动态画面,“千秋雪”“万里船”为静态定格,动静交织中展现春景生机与时空静穆,构建视觉张力。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第三章明丽的“黄翠白青”色彩与活泼的鸟禽动态,反衬诗人“万里船”触发的漂泊愁绪与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乐景愈显而哀情愈深。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以草堂为核心,细致铺陈堂西新发的竹笋、堑北成行的椒树、园中渐熟的梅子、堂前挺拔的松树四景,构成清幽宁静的居住环境。诗人由梅熟联想到邀邻叟朱老共尝新果,由松荫生发与隐士阮生谈古论今的期待,通过“尝新”“论古”等日常细节,将对草堂的珍视与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娓娓道来。诗中虽未直接提及严武,但以普通友人作为精神寄托,更显其超脱功利的心境。此诗以赋笔写景,以比兴寄意,于平淡物象中暗藏诗人历经漂泊后对安稳生活的珍视,奠定组诗淡泊平和的情感基调。第二首诗转向浣花溪的宏大视角,以“欲作鱼梁”的设想为引,却笔锋陡转至“溪下有蛟龙”的神秘意象。诗人并非真欲捕鱼,而是借民间对蛟龙兴雨的传说,暗喻时局如潜伏的危机——表面平静的溪水之下,仿佛潜藏着随时可能翻涌的政治风云。“不敢安”三字直抒胸臆,将诗人因战乱频仍而产生的不安感与对草堂存续的隐忧和盘托出。这种以自然景象隐喻社会现实的写法,既保留了诗歌的含蓄之美,又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后文人对政局的敏锐关切,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在“蛟龙”意象中形成微妙呼应。第三首诗堪称组诗的精华,以“诗中有画”的笔调构建立体春景:黄鹂在翠绿柳枝间跳跃鸣唱,白鹭于湛蓝天空中舒展翱翔,西岭千秋积雪嵌于窗框如巨幅画屏,门前江面停泊着来自万里之外东吴的船只。四种意象分别从听觉(鸟鸣)、视觉(色彩)、空间(远近)、时间(古今)维度展开,“黄翠白青”的明丽色调与“鸣上含泊”的动态描写相互映衬,形成鲜活的视觉冲击。后两句“千秋雪”“万里船”以时空的极度延展,将个人乡情融入历史纵深与天下格局,既见草堂春色的蓬勃生机,又隐含对战乱平息、交通恢复的感慨,乐景与哀情交织,张力十足。此诗入选教科书,正因其以简练笔触完成自然美与人文情的高度统一。第四首诗聚焦药圃这一微观世界,先写药草在两亭间层层叠叠的青翠色泽,临窗而望生机盎然;再细致刻画药物从破土发芽到枝柯舒展的生长过程,甚至连根部在隙地蔓延的形态都如实描摹,足见诗人对本草学的深入观察。但诗的深意远超咏物范畴:药草的“自适”生长与诗人的“自安”心境形成互文,而“栽培”药草的行为,暗喻对生命与秩序的守护。诗末隐约透出的“不测风云”之忧,将药圃的宁静与外部世界的动荡对照,既呼应首章的淡泊,又延续次章的忧患,最终将个人对草木的关怀升华为对家国命运的深层思考。四首组诗以草堂为圆心,辐射自然、社会、历史多重维度,于小景中见大情怀,于平淡中藏真性情,尽显“诗圣”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质。
4. 作品点评
这四首诗是杜甫重归草堂时所作的绝句组诗。诗人兴到笔随,事先未拟题,诗成后便以“绝句”为题。
# 诗思丰狭,自其胸中来。若思同而句韵殊者,皆象其人,不可强求也。张祜送人游云南,固尝张大其境矣,曰“江连万里海,峡入一条天”。至老杜则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又曰“路经滟灏双蓬鬓,天入沧浪钓舟”,以较祜语,雄伟而又优裕矣。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四
# 子美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坡《题真州范氏溪堂诗》云:“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吟。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阴。”盖用杜老诗意也。
宋曾慥《高斋诗话》
# 韩子苍云,老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 杜少陵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维诗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极尽写物之工。
宋范季随《陵阳先生室中语》
# 绝句四句皆对,杜工部“两个黄鹂”一首是也,然不相连属,即是律中四句也。绝句者,一句一绝,起于《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是也。或以为陶渊明诗,非。杜诗“两个黄鹂鸣翠柳”实祖之。
明杨慎《升庵诗话》
# 杜之律,李之绝,皆天授神诣。然杜以律为绝,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句,本七言律壮语,而以为绝句,则断锦裂缯类也。李以绝为律,如“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等句,本五言绝妙境,而以为律诗,则骈拇枝指类也。
明胡应麟《诗薮》
# 长江万里,人言出于岷山,而不知元从雪山万壑中来。山亘三千余里,特起三峰。其上高寒多积雪,朝日曜之,远望日光若银海。杜子美草堂正当其胜处。其诗曰:“窗含西岭千秋雪。”
明顾元庆《夷白斋诗话》
# 此四诗盖作于入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其三,是自适语。草堂多竹树,境亦超旷,故鸟鸣鹭飞,与物俱适,窗对西山,古雪相映,对之不厌,此与拄笏看爽气者同趣。门泊吴船,即公诗“平生江海心,夙昔具扁舟”是也。公盖尝思吴,今安则可居,乱则可去,去亦不恶,何适如之!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上兴下赋,意本一贯,注家以四景释之,浅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虽非正格,自是绝唱。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此皆就所见掇拾成诗,亦漫兴之类。所谓漫兴,就是触景生情,随遇所感,似漫不经心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卷十二
# 诗中有拙句,不失为奇作。若……子美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类是也。
宋佚名《漫叟诗话》
上一篇:唐·王昌龄《采莲曲》
下一篇:唐·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