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án
chū
sài
jiǔ
shǒu
liù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wǎn
gōng
dāng
wǎn
qiáng
yòng
jiàn
dāng
yòng
cháng
shè
rén
xiān
shè
qín
zéi
xiān
qín
wáng
shā
rén
yǒu
xiàn
liè
guó
yǒu
jiāng
gǒu
néng
zhì
qīn
líng
zài
duō
shā
shāng

译文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逐句剖析

"挽弓当挽强":拉弓要拉最坚硬的,

# 挽弓当挽强:“挽弓”四句:这极像谣谚,可能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马目标大易射,马倒则人非死即伤,故先射马;蛇无头而不行,王擒则贼自溃散,故先擒王。擒王句乃主意所在,下四句便是引伸这一句的。挽:拉。当:应当。

"用箭当用长":射箭要射最长的。

# 长:指长箭。

"射人先射马":射人先要射马,

"擒贼先擒王":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 擒:捉拿。,贼:一作“寇”。

"杀人亦有限":杀人要有限制,

# 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

"列国自有疆":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 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疆:边界。,列国:各国。一作“立国”。

"苟能制侵陵":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

# 苟能制侵陵:“苟能”两句:是说如果能抵制外来侵略的话,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杀人呢?张远《杜诗会粹》:“大经济语,借戍卒口中说出。”苟能:如果能。侵陵:侵犯。

"岂在多杀伤":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 岂:难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前出塞九首(其六)》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出自《杜工部集》等。诗的前半部分从战术层面切入,简洁有力;后半部分上升到对战争本质的思考,深化主题。以比兴手法,借挽弓、用箭、射人等常理,强调作战要抓关键,尽显军事智慧。杜甫以沉郁顿挫的风格,将对不义战争的批判与对和平的渴望融入诗中,真实反映战争苦难,展现其忧国忧民情怀与深刻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天宝十一载(752年),四十岁的杜甫创作了《前出塞》这一系列军事题材诗歌。当时唐朝处于生长期,军事上也正处扩张阶段,朝廷上下大多对军事形势持乐观预估。然而,杜甫却因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持有不同看法,故而写下这些诗歌,以此表达自己对军事策略以及战争意义的独特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战争题材诗。全诗描绘征夫对战争的看法,实则体现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明确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出人民期望和平的共同愿望。

2. 分段赏析

诗开篇的前四句,风格独特,犹如彼时军中广泛流传的作战歌诀,韵律优美,充满理趣,在议论方面把握精准,深得要领。难怪黄生赞誉其“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句中的两个“当”与两个“先”,衔接巧妙,如珠落玉盘,生动地揭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之处。这不仅强调了军队需具备强悍的实力、高昂的士气,还突出了面对敌人时应讲究策略,做到智勇双全。这四句以排句的形式呈现,条理清晰,仿佛是在有条不紊地总结战斗经验。不过,从整首诗的角度审视,这并非核心主旨,仅作为为下文做铺垫的衬笔。诗的后四句,才真正点明了奔赴边疆作战应有的最终目标。“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在此慷慨激昂地表达观点,直接袒露内心想法,发出的呼声震撼人心。他坚信,拥有强大的兵力是为了守护边疆,前往边境绝非为了肆意杀伐。无论是为了克敌而“射马”,还是迫不得已进行“杀伤”,亦或是凭借强大兵力“擒王”,都应当以“制止侵略”为限度。切不可随意挑起争端,更不能将穷兵黩武当作本事,去侵犯他国。这种通过战争来制止战争,依靠强大兵力遏制侵略的思想,堪称宏伟公正的理论,是维护边境安宁的良策。它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利益诉求,也反映出广大人民渴望和平的共同心愿。

3. 作品点评

从艺术构思看,作者运用先扬后抑之法。前四句以通俗含哲理的谣谚起势,阐述练兵克敌之策,尽显用兵智慧。后四句转而强调节制武功、避免杀伐,点明“止戈为武”主旨。前为辅笔,后为主笔,看似转折,实则承接,看似矛盾,实则辩证。无武备难御外敌,恃武力穷兵黩武亦不可。故而诗人主张拥强兵且以“制侵陵”为度,方符民众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云:此其自负经济者,军中常存此人。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此四句与下四句非两层,擒斩中正寓不欲多杀之意,所谓“歼其渠魁,胁从罔治”也(前四句下)。谭云:仁义节制之师(后四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语语筋力。前四语不知何自?或是成语,或自己出,用得合拍,总为妙境。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前四语,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

# 为当时黩武而叹也。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中明不必滥杀之故。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军中自励之言。上四句亦即《毛诗》“岂敢定居,岂不日戒”意,下四句更有“薄伐来威”之旨。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黄生曰:明皇不恤其民而远慕秦汉,此诗托讽良深。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诸本“杀人亦有限”,惟文待诏作“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文云:“古本皆然”。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上四如此飞腾,下四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适如是。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六章忽作闲评论一首,复提醒本意。大识议,非诗人语(末四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绝句四首》

下一篇: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