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弓当挽强":拉弓要拉最坚硬的,
# 挽弓当挽强:“挽弓”四句:这极像谣谚,可能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马目标大易射,马倒则人非死即伤,故先射马;蛇无头而不行,王擒则贼自溃散,故先擒王。擒王句乃主意所在,下四句便是引伸这一句的。挽:拉。当:应当。
"用箭当用长":射箭要射最长的。
# 长:指长箭。
"射人先射马":射人先要射马,
"擒贼先擒王":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 擒:捉拿。,贼:一作“寇”。
"杀人亦有限":杀人要有限制,
# 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
"列国自有疆":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 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疆:边界。,列国:各国。一作“立国”。
"苟能制侵陵":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
# 苟能制侵陵:“苟能”两句:是说如果能抵制外来侵略的话,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杀人呢?张远《杜诗会粹》:“大经济语,借戍卒口中说出。”苟能:如果能。侵陵:侵犯。
"岂在多杀伤":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 岂:难道。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战争题材诗。全诗描绘征夫对战争的看法,实则体现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明确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出人民期望和平的共同愿望。
2. 分段赏析
诗开篇的前四句,风格独特,犹如彼时军中广泛流传的作战歌诀,韵律优美,充满理趣,在议论方面把握精准,深得要领。难怪黄生赞誉其“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句中的两个“当”与两个“先”,衔接巧妙,如珠落玉盘,生动地揭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之处。这不仅强调了军队需具备强悍的实力、高昂的士气,还突出了面对敌人时应讲究策略,做到智勇双全。这四句以排句的形式呈现,条理清晰,仿佛是在有条不紊地总结战斗经验。不过,从整首诗的角度审视,这并非核心主旨,仅作为为下文做铺垫的衬笔。诗的后四句,才真正点明了奔赴边疆作战应有的最终目标。“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在此慷慨激昂地表达观点,直接袒露内心想法,发出的呼声震撼人心。他坚信,拥有强大的兵力是为了守护边疆,前往边境绝非为了肆意杀伐。无论是为了克敌而“射马”,还是迫不得已进行“杀伤”,亦或是凭借强大兵力“擒王”,都应当以“制止侵略”为限度。切不可随意挑起争端,更不能将穷兵黩武当作本事,去侵犯他国。这种通过战争来制止战争,依靠强大兵力遏制侵略的思想,堪称宏伟公正的理论,是维护边境安宁的良策。它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利益诉求,也反映出广大人民渴望和平的共同心愿。
3. 作品点评
从艺术构思看,作者运用先扬后抑之法。前四句以通俗含哲理的谣谚起势,阐述练兵克敌之策,尽显用兵智慧。后四句转而强调节制武功、避免杀伐,点明“止戈为武”主旨。前为辅笔,后为主笔,看似转折,实则承接,看似矛盾,实则辩证。无武备难御外敌,恃武力穷兵黩武亦不可。故而诗人主张拥强兵且以“制侵陵”为度,方符民众利益。
# 刘云:此其自负经济者,军中常存此人。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此四句与下四句非两层,擒斩中正寓不欲多杀之意,所谓“歼其渠魁,胁从罔治”也(前四句下)。谭云:仁义节制之师(后四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语语筋力。前四语不知何自?或是成语,或自己出,用得合拍,总为妙境。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前四语,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
# 为当时黩武而叹也。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中明不必滥杀之故。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军中自励之言。上四句亦即《毛诗》“岂敢定居,岂不日戒”意,下四句更有“薄伐来威”之旨。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黄生曰:明皇不恤其民而远慕秦汉,此诗托讽良深。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诸本“杀人亦有限”,惟文待诏作“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文云:“古本皆然”。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上四如此飞腾,下四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适如是。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六章忽作闲评论一首,复提醒本意。大识议,非诗人语(末四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杜甫《绝句四首》
下一篇: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