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bié
yǒu
rén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陈子昂浏览量:2
yín
zhú
qīng
yān
jīn
zūn
duì
yán
táng
qín
bié
rào
shān
chuān
míng
yuè
yǐn
gāo
shù
cháng
méi
xiǎo
tiān
yōu
yōu
luò
yáng
dào
huì
zài
nián
sāi
bái
yún
duàn
qīng
chūn
míng
yuè
chū
duì
fāng
zūn
yōu
chàng
yǒu
qīng
lěng
huā
mǎn
yán
huái
怀
jūn
zèng
yuàn
shàng
chén
shū

译文

银烛吐着缕缕青烟,金杯对着盛筵美宴。离堂上思念朋友情,分别后山川路途远。明月隐蔽高树之后,银河消失曙色里面。前往洛阳道路漫长,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紫色边塞隔断白云,春天时节明月初升。面对如此美酒良辰,遭逢别离惆怅满胸。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滴尽水珠叮咚。思君念君想赠什么,献书论政是我初衷。

逐句剖析

"银烛吐青烟":银烛吐着缕缕青烟,

# 银烛:明亮的蜡烛。

"金樽对绮筵":金杯对着盛筵美宴。

# 绮筵:华丽的酒席。

"离堂思琴瑟":离堂上思念朋友情,

# 琴瑟:比喻友情。语出《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离堂:饯别的处所。

"别路绕山川":分别后山川路途远。

"明月隐高树":明月隐蔽高树之后,

# 明月隐高树:“明月”二句:说明这场春宴从头一天晚上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

"长河没晓天":银河消失曙色里面。

# 长河:指银河。

"悠悠洛阳道":前往洛阳道路漫长,

# 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道:一作去。,悠悠:遥远。

"此会在何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紫塞白云断":紫色边塞隔断白云,

# 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

"青春明月初":春天时节明月初升。

# 青春:此指春天。

"对此芳樽夜":面对如此美酒良辰,

"离忧怅有余":遭逢别离惆怅满胸。

"清冷花露满":花瓣挂满清凉露珠,

"滴沥檐宇虚":檐边滴尽水珠叮咚。

# 滴沥:形容滴水。

"怀君欲何赠":思君念君想赠什么,

"愿上大臣书":献书论政是我初衷。

# 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陈子昂在光宅元年(684)以布衣身份,诣阙进上《谏灵驾入京书》和《谏政理书》,可谓上了“大臣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夜别友人二首》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组诗作品。组诗为作者赴洛阳前与友人夜宴送别而作,第一首写离别场景,通过“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的宴饮细节,及“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的月夜景象,细腻刻画离情别绪,以沉静笔触见深挚情愫;第二首转向抒怀,“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既点春夜,又显高迈情怀,尾联“愿上大臣书”直陈献书论政的报国之志。全诗既具离别之婉曲,又含壮志之昂扬,意态从容而章法严谨,被评“纵横变化中不失规矩准绳”,体现初唐诗歌清旷一派的风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杰出诗人,“诗骨”

陈子昂(659后~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进士,因上书论政被武则天赞赏,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恢复建安文学传统。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其文力求内容充实,说理精辟;形式上破骈为散,疏朴近古,为唐代古文运动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代表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著有《陈伯玉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26岁的陈子昂离别家乡四川射洪,赴东都洛阳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饯行,席间作者触景生情,既感于友人深情,又怀建功立业之愿,遂作此组诗,既抒发离别怅惘,又坦露献书论政的理想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律诗,也是送别诗与言志诗的结合。第一首介绍了春夜宴别友人的场景,描绘了银烛青烟、金樽绮筵的宴饮画面及明月隐树、长河破晓的夜景,体现了离别的不舍与对后会难期的怅惘,营造了沉静深挚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友情;第二首描绘了春天明月初升的景象,面对芳樽抒发离忧,以“愿上大臣书”直抒报国之志,表达了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通过明月隐于高树、长河淹没于曙光的景象,暗喻时光催别,将离情融入自然变化中,含蓄深沉。“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以花露清冷、檐滴空寂渲染离别氛围,寓情于景,烘托不舍之情。用典:“离堂思琴瑟”(其一颔联):化用《小雅・鹿鸣》“鼓琴鼓瑟”典故,以琴瑟和谐喻指朋友情谊深厚,贴切自然。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金樽对绮筵”,华筵美酒的乐景反衬离别之哀,愈见别意深沉;“对此芳樽夜”以良辰美景衬离忧,倍增怅惘。虚实结合:“紫塞白云断”(其二首联前句):虚写旅程展望,“青春明月初”(后句)实写眼前春夜,虚实相生,拓宽意境。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此联以细腻笔触描绘别筵将尽的场景。“银烛吐青烟”,一个“吐”字极为精妙,将银烛燃烧时青烟缓缓升腾的动态,转化为仿佛烛火主动“吐出”青烟的拟人化过程。这一动词的运用,赋予烛火以人的情感与动作,生动展现出离人相对无言、内心怅惘,只能默默注视青烟升腾的落寞神情,将离别的愁绪融入烛烟,使抽象情感具象化。“金樽对绮筵”,“对”字精准地刻画了离人在面对华丽筵席时的复杂心境。此时,美酒佳肴、盛筵美景都无法消解离别的哀伤,除了频频举杯,以“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方式表达不舍,再无他言可慰。这一“对”字,既展现出离人内心的空虚与无奈,又在沉静氛围中凸显出别意的深沉厚重,奠定了全诗内敛而深情的基调。​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一词,典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原指朋友宴会时的欢乐之乐,此处巧妙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的和谐,来比喻朋友之间情谊的深厚。“离堂思琴瑟”,在即将分别的厅堂中,回想起往日相聚时如琴瑟和鸣般融洽欢乐的时光,如今却要分离,怎能不令人感伤。“别路绕山川”,“山川”代表着道路的遥远与阻隔,“绕”字生动地描绘出前路曲折漫长、充满未知的艰难险阻。这两句对仗工整,通过“离堂”与“别路”、“琴瑟”与“山川”的对比,强烈地抒发了离情的缠绵悱恻。一“思”一“绕”,前者是对往昔美好情谊的眷恋,后者是对未来分离的担忧,将离人内心的波澜与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读之感慨万千。​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此联承接上文,描绘了送别时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之景。“明月隐高树”,“隐”字生动地写出了随着时间推移,明月逐渐被高高的树荫遮掩,西向低沉的情景。这一“隐”字,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客观描写,更暗示着时光的流逝,离别时刻的悄然临近。“长河没晓天”,“没”字形象地展现出耿耿长河在破晓曙光的映照下,渐渐隐没消失的画面。这里的“隐”与“没”,如同无情的时光之手,催促着离人分别,毫不为离人的不舍而停留片刻。此联借景抒情,以自然景象的变化烘托出离别的紧迫感,将难舍难分的情绪推向高潮,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离别的无奈与哀伤。​尾联:“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尾联写目送友人沿着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渐行渐远,心中涌起对未来重逢的迷茫与担忧。“悠悠”一词,既形容洛阳古道的漫长悠远,也暗喻离人心中思绪的绵长。在这悠长的古道上,友人渐渐远去,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聚。“此会在何年”,一个“何”字,强烈地强调了后会难期的不确定性,将离人内心隐隐的哀愁与对未来的迷茫直白地表达出来。这一问,不仅是对友人的不舍,更是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第二首诗​首联:“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首联开篇写景,境界开阔。“紫塞白云断”,“紫塞”原指长城,此处代指远方的边塞,给人一种雄浑壮阔之感。“白云断”,描绘出白云在边塞上空被阻断的景象,暗示着旅程的遥远与前路的未知,为虚写,是诗人对未来行程的展望。“青春明月初”,“青春”点明时节为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明月初”则描绘出眼前明月刚刚升起的美好场景,是实写。此联对仗工整,一虚一实,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春夜”,又通过雄浑壮阔的边塞与清新美好的春夜景象的对比,展现出一种高迈的情怀,为全诗奠定了开阔而昂扬的基调。​颔联:“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余”​此联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对此芳樽夜”,描绘出在这美好的春夜,面对美酒佳肴的欢乐场景。然而,“离忧怅有余”,尽管良辰美景当前,但在这个充满离情别意的场合,一切欢乐都变得黯然失色。诗人心中的离愁别绪远远超过了眼前的欢乐,通过这种反差,更加深刻地表现出离别的哀伤与惆怅,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颈联:“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颈联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渲染离别时的凄冷情境。“清冷花露满”,描绘出花朵上沾满清冷的露水,给人一种寒冷、孤寂的感觉。“清冷”一词,既写出了露水的温度,也烘托出离别的围。“滴沥檐宇虚”,屋檐上的露水不断滴落,在空旷的屋宇间回响,更增添了环境的寂静与冷清。这两句与第一首诗中“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的意境相通,都是寓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细致刻画,展现出人物内心的不舍与惆怅。从花露的清冷、檐滴的回响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朋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深情,含蓄而委婉。​尾联:“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自豪地向友人宣告此行的目的。“怀君欲何赠”,以设问的形式开篇,引发读者的好奇,仿佛诗人在自问自答,思考着该送什么礼物给友人。“愿上大臣书”,诗人给出了答案,表明自己此行并非为了其他,而是向朝廷上书论政,希望能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这一回答,展现出诗人的远大抱负与高尚情怀。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尽管诗篇中略有因离别产生的感伤色彩,但整体基调却高昂明快,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而不会产生任何低徊悲抑之感。

4. 作品点评

组诗以“不温不火”之笔写离情,意态从容而情致深婉,如“明月隐高树”一联,虽被质疑“似秋夜”,却以“隐”字暗藏春夜时光流转之妙。第一首沉静蕴藉,第二首昂然励志,既继承南朝诗的清丽,又融入初唐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被评“纵横变化中不失规矩准绳”,堪称初唐送别诗中“清旷一派”的典范,对后世岑参等人的边塞诗亦有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田子艺曰:八腰字皆仄,不觉其病,然亦当戒。蒋仲舒曰:起语奇拔,后来岑参多用此。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五、六语佳,第“明月”“长河”似秋夜,不见春景。

明蒋一葵《唐诗选》

# 蒋仲舒以“明月”一联似秋夜,不知“隐”字内已有春在。或以八腰字皆仄为病,若将平声换去“隐”字,有何意味!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全篇直叙格。拈著便起兴,体极佳。明月已隐高树,长河又没晓天,别思之急可知。用“已”“又”二字分背面,谓之背面对,使不知此对法,未有不以“隐”“没”二字为重复者矣。用“此会”二字绾住起处,写景方有着落。此题有一首,“春”字在第二首见,昔人病其五、六不切春景,终管窥之论也。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矩》

# 清晨送别,乃于隔夜设席饮至天明。此等诗,在射洪最为不经意之作,而后人独推之,何也?此诗不用主句,看他层次照应之法。射洪识见高超,笔力雄迈,胸中若不屑作诗,即一切法若不屑用,故读者一时难寻其端倪,及详绎之,则纵横变化之中,仍不失规矩准绳之妙。此文章中之《国策》《史记》也。唐人清旷一派,俱本乎此。

清顾安、何文焕《唐律消夏录》

# 五六是秋夜,非春夜,断不可学。若易“明月”“长河”作“柳月”“华星”,庶可耳。六句句法皆同,此亦初唐陈、隋馀习,盛唐不然。

清屈复《唐诗成法》

# 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

清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

# 陈德公先生曰:第四极作意语,亦乃苍然。“吐”、“隐”、“没”字眼俱高。顾在此家已关深刻,缘其气爽,仍是浑然。评:第四乃豫道征途阅历,是空际设想语。五、六由昏达旦,启行在即。结黯然神伤,凄其欲绝。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雄大中饶有幽细,无此则一笨伯。结宁弱而不滥,风范固存。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许浑《客至》

下一篇:唐·张籍《寒食》

猜你喜欢